(
课件网) 贰 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叁 体会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学习目标 壹 了解作者生平经历,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知识。 情境导入 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 同学们知道哪些文人书斋呢? 辛弃疾:“稼轩”———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蒲松龄:“聊斋”———摆茶水请路人讲故事; 纪晓岚:“阅微草堂”———阅尽世间冷暖百态,方知人生的微小如尘埃; 梁启超:“饮冰室”———《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鲁迅:“绿林草堂”———借“学匪”之讽,自嘲无拳无勇,惟有笔墨 “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 归有光在这里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项 志 脊 轩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题 归有光把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有什么含义? ①言其窄小 如颈脊之间,故名。 ②追念祖先 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③以此自勉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自号项脊生,立下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文体,用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 志 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其风格被后人评价为“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通常借记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归有光(1507—1571) 作者简介 8岁时,母亲周氏去世; 17岁时,奶奶夏氏去世; 18岁时,写成《项脊轩志》前三段; 20岁时,考中院试第一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 24岁时,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 29岁时,发妻魏氏去世;32岁时,魏氏婢女寒花去世; 33岁时,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 35岁时,考中举人第二名,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 43岁时,长子去世;44岁时,继室王氏去世。 48岁时,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 60岁时,考中三甲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 64岁时,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65岁时,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 归有光简历 (1506—1571)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冥然 万籁 啄食 迨 异爨 逾庖 栖 老妪 妣 呱呱 阖门 象笏 长号 扃牖 凭几 jǐ shèn lù qì yuán shǔn yǎn míng lài zhuó dài cuàn páo qī yù bǐ gū hé hù háo jiōng yǒu jī 初读正音 整体感知 《项脊轩志》令无数后人读之落泪,那么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 一 两 三 四 间书斋 种感情 代变迁 位女子 五 件事情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多可喜,亦多可悲 祖辈,父母辈,自己 先大母,妪,先妣,妻子 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第一段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 抚之甚厚。 然而 在此以前 等到 分家 古:到处,处处 名作状向西 越过 名作动,吃饭,赴宴 不久后 总共 两次 去世的祖母 名作动 喂奶,哺育 去世的母亲 爱护,对待 数词用作名词,一个整体,一体 形作名,高兴的事,悲伤的事 形作动,有许多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