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包身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包身工》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这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作品记述了当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分析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同时,要关注到文中的细节描写等文学手法,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类作品和实用类作品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新闻类作品的了解,学生还不够具体全面,尤其是报告文学的特点。《高中语 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安排了《包身工》这一篇报告文学。根据《(2022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打破原来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致力于任务的完成, 问题的解决。所以,这节课我以《包身工》为范例,设置特定情境,让学生深入探究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新闻性的特点。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还引领学生树立了人权和社会责任意识,学生立志:我们都要做“夏衍”,不要做“包身工”。 三.课时目标 1.初读感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完成知人论世、把握文意的目标。 2. 研讨文本,探究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3. 深入角色,揭露包身制度的罪恶本质。 4. 观照现实,树立人权和社会责任意识。 四.评价任务 1.分角色“调查”:假如夏衍先生正在工房附近做调查,你是一位包身工,请向他如实讲述你的生活状况。(可从衣、食、住、行、工作等方面调查) 2.请你结合调查内容,思考包身工制度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请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答题思路:我在第…段找到包身工制度产生/发展/膨胀的原因)明确: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8-11 段) 直接原因:欺骗 签订包身契 历史原因:经济侵略下 灾荒 农村破产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15-22 段) 根本原因(三个):①可靠②安全③价廉 历史原因:抗日情绪高涨,避免罢工 (3)包身工制度的膨胀(34 段) 特殊优惠的保护 廉价劳动力的滋养 根本原因:社会的黑暗及帝国主义的入侵。 3.根据背景材料和包身工生活现状,概括文章主旨。 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4.合作探究:文中哪些文字最能震动你的灵魂?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这种“震动”传递给读者? 明确: (1)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创造主客观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A 细节描写 B 比喻、象征、排比、反语。 C 类比方法 D 对比手法 五.学习活动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图片内容为网友对《包身工》这篇文章的读后感受。请同学读截取内容,并找出表达读者感受的词语: 网友 A;正在学这篇课文,读的时候有种坠入寒渊的感觉。从心底感到悲凉黑暗。 网友 B:晚自习看的,印象特别深刻,有的细节记得清清楚楚,比如“歪着头舔着碗沿上淋=漓的粥”,真的很震撼。 网友 C:学完这节课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那种压抑难以言喻。 …… 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令万千网友如此感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了解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那么什么是报告文学,它又有什么特征呢?请大家朗读课件内容,理解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典型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新闻性: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中具有一定时效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