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九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编号:23417443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4 科目:初中历史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变化,学生,欧洲,社会,历史,通过
预览图 5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章节: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11世纪至14世纪中叶的欧洲中世纪晚期,主要讲述了这一时期欧洲农村垦殖运动兴起、庄园制度逐渐瓦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出现,以及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和城市商人阶层崛起的历史。本课上承中世纪早期的庄园经济与封建制度,下启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教材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时应帮助学生理解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如何推动欧洲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转变,从而为后续学社会变革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因。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对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基本情况有初步认识,如庄园制度、农奴生活等,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初中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能够通过直观材料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现象,但对抽象概念如“资本主义萌芽”理解仍有一定难度。本课重点在于理解欧洲农村和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及其影响,难点在于分析土地关系变化与社会结构变动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结合图文资料归纳变化的表现,并尝试理解这些变化如何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欧洲农村垦殖运动和租地农场出现的背景与过程,使学生理解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1至14世纪欧洲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学生建立中世纪晚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材料与相关史事,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历史叙述中提取关键信息、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对庄园制度瓦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兴起的解读,使学生能够客观解释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西欧社会转型中农民与市民阶层的崛起,使学生认识到社会进步离不开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增强对社会发展责任的理解。 重点难点 重点:垦殖运动、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难点:庄园制度瓦解、资本主义化、社会结构变化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一幅中世纪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图片,并朗读一段关于农具改进的史料,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细节,思考当时农村生活的变化。 【展示材料】 (模拟教材图片地址) ▲图注:中世纪农民在田间耕作,使用较新型的重型犁 [随着铁制农具的普及,耕地效率大大提高,农民开始有余力耕种更多的土地,部分人逐渐摆脱了对领主的完全依赖。] ———《中世纪欧洲农村生活史》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图中农民使用的农具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古代农具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是当时的农民,有了更先进的工具后,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史料结合,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中世纪农村生产力的变化,激发他们对社会结构变迁的兴趣,为理解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的变化打下基础。 探究新知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1世纪以后的欧洲农村变化) 【教师活动】 材料1: “在12世纪的法国,农民们开始自发地清理森林和沼泽,建立新的村庄。这些新村落在法律上享有自治权,甚至可以选举自己的法官。” ———《中世纪欧洲史》(人民教育-出卷网-,2018年) 问题: 为什么这些新开发地区能够获得自治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垦殖运动的主要推动者是谁? 新开发地区为何能拥有独立的司法和行政权? 这些变化对庄园制度有何影响?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与教材内容,指出: 垦殖运动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削弱了领主对土地的绝对控制; 自治权的获得说明地方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