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教材编写思路介绍 目录 一、八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概况 二、教材总体结构的调整 三、各单元修订重点 四、栏目、插图、地图的修订 五、教学建议 一、八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概况 一、采用通史体例,将原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的专题内容有机融入通史叙述中。 二、精简合并课次,将总课数由27课调整为22课 (含活动课),更加符合一线教学的课时安排。 三、进一步增强教材育人功能,系统讲述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努力及其局限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加强对历史背景的讲述,充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四、根据统一要求,改进各项辅助栏目,优化文字表述、插图、地图。 二、教材总体结构的调整 (一)专题史融入通史的情况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主体部分移到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作为第三子目。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jiǎn)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相关史事 甲午战败后,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他还创办显敬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企业。他热心文化和公益事业,创立学校、图书馆、博物苑等机构。其中,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此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教材总体结构的调整 (一)专题史融入通史的情况 3.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在第9课“辛亥革命”,通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体现。 4.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在讲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史实时加以呈现。 二、教材总体结构的调整 (二)精简合并课次的情况 2.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部分由3课合并为2课。 三、各单元修订重点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充实林则徐的禁烟抗英事迹,充实对清军爱国官兵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叙述和评价; ·正文最后一段集中阐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师夷长技的《相关史事》改为《知识拓展》,删去原关于舟山的《知识拓展》。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充实对“修约”和“换约”的讲述,强调列强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 ·“九龙司地方一区”改为“九龙半岛南端”,细化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的过程。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删除过难的周天爵《材料研读》,增加太平军土营水营《相关史事》,完善曾国藩《人物扫描》; ·完善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三、各单元修订重点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修改单元名) 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完善李鸿章《人物扫描》,调整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作过多主观定性 ·2023年已充实美日侵略台湾、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等内容。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新增第三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后,将原第一、第二目合并; ·替换旅顺大屠杀《材料研读》,直接从英文原文翻译; ·充实《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各单元修订重点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修改单元名) 第6课戊戌变法 ·充实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评价,进一步完善对公车上书的表述; ·单独设置“维新运动的开展”子目,增加《变法通议》的《材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