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 苏教版(2024) / 三年级上册(2024) / 第一单元 研究土壤 / 3 肥沃的土壤 / 编号:23736624

【教学评一体化】1.3《肥沃的土壤》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日期:2025-10-27 科目:小学科学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土壤,腐殖,观察,肥沃,肥力,改良
预览图 0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肥沃的土壤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肥沃的土壤》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三课。教材围绕 “土壤肥沃程度影响植物生长”展开,先通过青菜长势差异的观察,引出腐殖质概念,说明其与土壤肥沃的关系;再介绍土壤小动物作为“功臣”对腐殖质形成和土壤肥力的作用;接着阐述土壤肥沃程度的差异(如山地土壤贫瘠)、人类改良土壤的方法(有机肥、化肥)及化肥的副作用,最后安排“做一袋有机肥”的实践活动。内容紧扣土壤肥力核心,衔接前两课对土壤类型的认知,又为后续深入理解土壤与生态的关系奠基,兼具科学知识传授与实践探究指导价值。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植物生长、土壤奥秘有探索欲,在《不同的土壤》学习中,已了解土壤类型及特性,具备初步观察、对比能力。但对“腐殖质”等抽象概念理解较难,对土壤小动物作用、人类改良土壤的利弊缺乏系统认知。他们动手实践积极,但实验观察的细致度、数据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升,需借助直观现象、趣味活动引导,搭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桥梁。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理解腐殖质形成及作用,知晓土壤小动物价值与人类改良土壤方式及影响,构建土壤可持续利用认知。 科学思维:借对比推理提升观察归纳力,辩证看待化肥,从利弊分析人地关系,培养批判思维。 探究实践:规范完成有机肥制作,观察记录变化,用知识分析改良土壤,提升应用创新力。 态度责任:激发探究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增强土壤保护利用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腐殖质、土壤小动物作用,熟悉有机肥制作与人类改良土壤举措及化肥弊端。 教学难点: 理解腐殖质与肥力关联,辩证分析化肥并科学设计土壤改良方案。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认识腐殖质能说出腐殖质的形成(动植物残体腐烂)及对土壤肥沃的作用(提供肥料、加深颜色 )。能基本能不能土壤里的 “功臣”能阐述土壤小动物(如蚯蚓等)助力土壤肥力的至少一种方式(打洞通气、增肥等)。能基本能不能土壤的改良与保护能举例人类改良土壤的方法(有机肥、化肥 ),并说明化肥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土壤板结)。能基本能不能做一袋有机肥能按步骤完成堆肥操作(装材料、洒水密封等 ),且能初步观察记录初始状态(如材料、颜色)。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 ——— 青菜长势的秘密教师活动1 呈现教材中两块菜地青菜长势对比图,提问:“这两块地里的青菜,同时播种,同样照料,青菜长得却不一样,猜猜啥原因?” 引导学生聚焦“土壤差异”,顺势追问:“土壤怎样才算肥沃,能让植物长得好?”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积极猜测,围绕 “土壤肥沃程度不同”交流想法,提出对 “肥沃土壤”特征的初步猜想。活动意图说明:以生活中植物生长差异为情境,激发探究兴趣,紧扣教材观察任务,引导学生发现土壤肥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埋下线索。环节二:新知探究 1——— 认识腐殖质教师活动2 1.讲解:“动植物残体在土壤里腐烂,会变成一种特殊物质———腐殖质,它像植物的‘肥料’。”结合教材插图,说明腐殖质使土壤颜色变深、肥力提升的原理。 2.组织“土壤颜色辨肥力”小游戏:提供不同肥力土壤样本(含腐殖质多、少的),让学生观察颜色、触摸感受,判断肥沃程度。学生活动2 倾听讲解,观察插图理解腐殖质形成;参与游戏,通过看颜色、摸质地,区分土壤肥沃差异,归纳“腐殖质多→土壤颜色深→肥沃”的关系。活动意图说明:聆听讲解,观察插图理解腐殖质形成;参与游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