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影长的四季变化 执教老师: 年级:6年级 单元 《地球的运动》 课题 5.影长的四季变化 课时 1 学情 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对自然现象如影子变化有初步的生活经验,能够理解“影子长短与太阳位置有关”的基本关系。然而,学生对“四季影长变化”的系统性规律及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尚不清晰,对古代天文仪器(如圭表)的了解较少,缺乏从现象中提炼科学规律和数据建模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上已学习过角度、长度测量等基础知识,具备使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的能力,但在跨学科整合(如天文与几何结合)方面仍需引导。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乐于参与实验制作,但也存在个别学生操作不规范、数据分析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教学中需注重动手实践与思维训练相结合,通过小组合作、数据共享等方式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和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建立“同一地点正午物体影长随季节呈规律性变化”的科学认识;理解圭表作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设计智慧与文化价值;初步感知地球公转对地面现象的影响。 科学思维 能够建立“太阳高度角—影子长度”的对应关系模型,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四季影长变化规律,能从影长变化反推太阳位置变化。 探究实践 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创新制作简易圭表,规范完成四季太阳高度角的模拟与数据采集,能够从实验数据中提炼出影长变化规律。 态度责任 感受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严谨求证、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总结正午影长四季变化规律。 教学 难点 理解太阳高度角与影长的数学关系。 教学 准备 教师:改进型圭表模型(带角度刻度)、四季太阳轨迹动态演示课件、古人观象授时历史视频片段;班级大数据记录表(用于汇总各小组数据)、四季影长变化坐标图模板 生生:A3白色卡纸(作圭)、硬卡纸条(作表)、量角器、直尺、铅笔、剪刀、手电筒(模拟太阳)、增加智能手机(用于测量角度)、提供不同颜色的标志物区分四季、配备简易角度测量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聚焦 第一阶段:情境聚焦———从已知到未知(8分钟) 1.生活现象回顾:出示校园旗杆同一时间不同季节的影子对比图,提问:“你观察过这些影子有什么不同吗?” 2.认知冲突制造:展示学生前一天绘制的“一天中影子变化图”,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图放在一整年中来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3.历史问题引出:讲述古人“立竿见影”确定季节的故事,引出核心问题:“古人用什么工具观测?我们能否重现古人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图片、认知冲突、历史故事三重激发,建立探究必要性,引导学生从已知经验出发,逐步聚焦到“四季影长变化”这一核心问题。 二、探索 第二阶段:探索实践———手脑并用深探究(35分钟) 活动一:走进古代天文———圭表的智慧(10分钟) 1.资料探究:分组阅读圭表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完成“圭表探秘”任务单: (1)圭表的两个主要部分是什么? (2)古人如何通过圭表确定节气? 2.结构解析:教师展示圭表模型,讲解“表立圭上,影落圭间”的工作原理,重点强调:垂直立表、水平铺圭、正午观测 3.文化渗透:视频展示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实物,讨论:“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这种设计体现了什么智慧?” 活动二:巧手制圭表———创新与实用(10分钟) 1.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如何确保表与圭垂直?分享设计思路,教师点评优化 2.制作实践:学生按设计方案制作圭表,关键技术指导:(1)表的固定方法(三角支撑加固); (2)圭面刻度标注(从表底开始); (3)垂直检测方法(用直角器验证)。 3.创意拓展:鼓励学生用身边材料创新设计,“最佳设计奖”评选标准:稳固、精确、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