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 周平王东迁洛邑 春秋: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 战国: 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战国策》。 材料一:郑伯不朝,王伐郑,王卒大败,射王中肩。 —《左传》 材料三: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出土了“九鼎”。 ▲ 郑庄公祭祀坑遗址 局部 ▲ 射王中肩 材料二:(春秋时期)各国迭次称霸。在春秋242年之中,发生战争483次,结盟480次,灭国52个,弑君36人。 ———《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结合材料,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有何变化? 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 齐桓公-尊王攘夷 晋文公-会盟天下 秦穆公-独霸西戎 宋襄公-春秋大义 楚庄王-问鼎中原 春秋五霸-相继 一、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起止时间: 开始标志: 战争性质: 前770年———前476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 争霸战争 战国七雄-并存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战国策〉书录》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一个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起止时间: 开始标志: 战争性质: 前475年———前221年 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兼并战争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②一些少数民族消失,逐渐融入华夏族 ③城墙的修建———防止少数民族入侵 统一趋势 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春秋末期铁制农具 都江堰 1、农业: ①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小农经济产生。 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铁犁 牛耕 公田不治私田开垦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奴隶主贵族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夺权 社会转型 (1)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小农经济出现 (3)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型地主阶级崛起 (4)农业的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影响: 2、手工业: 货币流通广泛; 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涌现; 工商业繁荣,私商产生 3、商业 分工更加细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变法运动的背景 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与宗法制被破坏,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③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④思想:法家思想的出现。 变法运动的目的 富国强兵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变法运动 舌战群儒 立木为信 秦孝公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经济 军事 政治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①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②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特点 顺应历史潮流;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影响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军力增强。 加强了对地方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国家组织能力。 商鞅变法 进步性: 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改革最为彻底; ②打击了贵族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刑法严苛,激化社会矛盾。 ②赋役沉重,加重人民负担。 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历史潮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