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端午传情 课时 2 教材分析 《端午传情》作为 “端午今昔” 单元的开篇课,聚焦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相关美术作品赏析。教材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端午习俗的寓意和相关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接着展示齐白石的《樱祧图 (端午)》和余穉的《端阳景图》,让学生比较作品的笔墨韵味和审美风格。随后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引导学生欣赏与习俗相关的美术作品,并安排包粽子、制作五彩线粽、艾草船和五彩手绳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端午文化。 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欣赏与端午节相关的美术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如笔墨韵味、色彩运用等,提高对传统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对比不同作品,体会不同时期、不同画家表现端午主题的差异,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艺术表现:学会运用简单的美术语言,如线条、形状、色彩等,描述端午美术作品的特点,提升艺术表达能力。通过包粽子、制作五彩线粽、艾草船和五彩手绳等实践活动,掌握相关手工制作技巧,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创作出具有端午特色的手工艺品,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创意实践:在制作端午手工艺品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对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创新设计,如改变五彩线粽的形状、色彩搭配等,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尝试将现代元素与端午传统元素相结合,创作出独特的作品,探索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文化理解: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寓意以及各地的习俗,理解端午节在传承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体会端午节相关美术作品和手工艺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包括来历、寓意和主要习俗。让学生学会欣赏与端午节相关的美术作品,掌握从美术角度分析作品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难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端午节相关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和艺术价值,以及美术作品与端午节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端午节热闹场景的视频,视频中包含赛龙舟、包粽子、挂菖蒲等活动,同时播放欢快的节日音乐。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在视频里看到了什么?你们对端午节有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印象,引出本节课主题 “端午传情”。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描述自己看到的端午节活动,分享自己知道的端午节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通过播放视频和提问,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端午节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展示齐白石的《樱祧图 (端午)》和余穉的《端阳景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提问:“从这两幅画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端午元素?它们的笔墨韵味和审美风格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讲解两幅作品的特点,如《樱祧图 (端午)》用墨简洁,凸显生活情趣;《端阳景图》线条工细,设色典雅,展现时节氛围,让学生学会从美术角度欣赏作品。 展示端午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讲述屈原的故事,以及端午节与祛病防疫、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等寓意的关联。展示不同地区端午节的习俗图片,如包粽子、挂菖蒲、点雄黄、赛龙舟等,引导学生观察习俗特点,提问:“这些习俗都有什么意义?它们与当地的文化有什么联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讲解不同习俗的寓意,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文化的多样性。 展示与端午节习俗相关的美术作品,如《端午图》《天师斩五毒年画》等,引导学生从画面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作品如何反映端午文化,提问:“这些作品是如何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