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 西师大版(2024) / 一年级上册(2024) / 第三单元 认识立体图形 / 编号:23911106

【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一上3.3《立体图形的拼搭》(教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小学数学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图形,学生,特征,立体,形的,单元
预览图 0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立体图形》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认识立体图形》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能对图形分类,会用简单图形拼图。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会用简单的图形拼图,能在组合图形中说出各组成部分图形的名称,会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认识立体图形”展开,涵盖丰富教学内容。从分类引入,让学生通过“分一分,说一说”,依据直观感知(方方正正、圆圆的)对常见物品初步分类,感知立体图形外在特征。“认一认”环节明确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和表述其样子,建立规范图形认知。“比一比”促使学生深入比较各图形特征,如长方体长长的、正方体方方正正等,加深对不同图形特性的理解。“玩一玩”及课堂活动,像用立体图形拼搭、“我说你拿”“你说我猜”等,以实践和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操作与互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特征及应用,将知识从认知层面延伸到实际运用。 (三)学生认知情况 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直观、具体事物兴趣浓厚且易理解。此前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接触过类似形状物品,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和感性阶段,缺乏系统、理性认知。他们能直观辨别方与圆等简单特征,但对于图形准确特征(如长方体面的特点、圆柱的曲面等)理解尚不深入。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初步观察和动手能力,但观察可能不够全面、细致,动手操作时缺乏有序性和目的性。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准确描述图形特征存在困难。不过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参与活动,这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提供积极心理基础。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学生能准确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清晰说出其主要特征;能在具体情境或实际物品中正确辨认这些立体图形,区分不同图形。 2.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实物到抽象图形的过程,体会知识形成,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提升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体验学习乐趣。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形状特征,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立体图形。 2.通过操作和活动,深入理解立体图形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解决简单问题,如在拼搭活动中合理选择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1.精准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柱和球等相似图形的特征,避免混淆。 2.从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理解,运用立体图形特征进行简单的空间想象和推理,如想象立体图形拼搭后的样子。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以生活中常见物品(书本、墨汁盒、足球等 )为素材,从学生熟悉场景出发,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初步接触立体图形,易于引发学习兴趣,建立数学与生活联系。 2.编排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分类感知图形,到明确认识图形及特征,再到深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