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H H 山西大学附中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9月模块诊断(总第三次)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满分:100分 考试内容:纲要、选必融合 命题人:王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 1.下汤遗址于1984年被发现。该遗址的文化层(见下图)堆积厚度达2.5米,自下而上依次可分 为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好川文化四个阶段,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这一考古 发现 好川文化 河姆渡文化 跨湖桥文化 上山文化 A.证明跨湖桥文化早于上山文化出现B.揭示好川文化层中未发现稻谷遗存 C.是区域间存在文化交流的有力实证D,对研究原始稻作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2.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幕出土包括成套漆器、丝织品、竹木器等千余件随葬品,同时发现的T型帛 画描绘出“引魂升天”的场景。当时的文献记载中有“形魄归地,魂气升天”、“厚葬重币者则 称以为孝”等。这说明西汉初年的丧葬观 A,符合道家追求的丧葬理念 B.体现制度化的等级性差异 C,反映多重观念的融合趋势 D.彰显神权支配的厚葬风俗 3.唐初,尚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其长官尚书令“掌总领百官,仪形端揆”,唐高祖时,李世民 就曾任尚书令一职。但据文献记载,唐朝尚书令长期阙而不置,尚书省只设左右仆射(副长官) 二人“总判省事”。此举旨在 A.消除政治隐患B.减少决策失误C,维护社会秩序 D,规范宰相职权 4.柳宗元指出,两税法使“贫者愈因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只有“舍其产而 唯丁田之间”,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才能避免上现象的出现。柳氏的这一观点 A,未察觉制度变革根本缘由 B,夸大了赋役不公现实影响 C.认为税法的执行方式有误 D,代表了地主阶级根本诉求 5,宋太祖时期,出现了官、职、差遣分离的现象,至太宗时正式形成体系。“官”仅标志官位和俸 翔南三历史试是第1页共6页 出卷网创建 禄的高低;“职”仅作为文官的加官(即荣誉衔):官员基于朝廷需要、个人才能担任实际职务, 称为“差遣”。该体系的形成反映出此时 A.“三冗”问题的突出 B.程序性分权的推行 C.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边疆危机趋于紧迫 6.明朝万历以前,内阁阁臣的选任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直接以圣旨的方式任命,而不通 过吏部:万历以后,多是“廷推”,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 报请皇帝同意后进入内阁。这一变化 A,凸显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B.增添了官员选任的理性因素 C,有利于监察制度的完善 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制度革新 7.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水田农业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也被铁搭(一种人力操作“制如锄而四齿” 的农具)取代,活跃于明清之际的宋应星,分析原因为“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 不若人力之便”。材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A.商品农业的发展B.精耕细作的普及C.人口压力的增大D.小农经济的优势 8.1867年2月,美国商船罗佛号在台湾东海岸洋面失事,登岸人员被岛上原住民所杀,美国领事 向清廷申诉,但福建的官员以当地土番“非归王化”为由,拒绝为事件负贵。这侧面反映出当 时清廷内部 ·A,主权意识淡薄B.天下观念瓦解C.外交策略灵活一D,民族矛盾突出 9.买办群体(受雇于外商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国商人)最早集中在广州十三行等通商口岸,以广东 籍为主。统计显示:900年后,上海买办数量增至148人(含外地来沪从业者),远超其他城 市;广东籍买办占全国约51%,达146人,而广东本地买办仅占上海总数的28%。这一现象反 映了 A,经济区域性分工逐渐成熟 B.列强侵略引发经济格局变动 C.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展 D,沿海地区的半殖民地化加深 10.1901年,《清议报》指出:自甲午战败后,《天演论》《原富》《法意》等西学书籍,初传之时, 问津者寥寥,后渐有人求购,至辛丑年,已成为士人案头常见之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