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 人教版(2024) / 七年级上册(2024) / 第一章 地球 /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 编号:23919358

地球的运动 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初中地理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地球,自转,学习,运动,方向,昼夜
预览图 0
1.3.1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课 题 1.3.1地球的运动 人教 七年级上册 一单元 第 3 节 新课标 要求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会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能解释昼夜更替现象和时间差异现象。(区域认知) 2.通过对地球自转的演示,培养同学空间想象能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通过学习日心说,学习哥白尼善于观察,坚持和敢于质疑的品质。(地理实践力) 学习 重难点 学习重点 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地理现象。 学习难点 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的缘由。 学情分析 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通过视频让学生感知时间差异,导入新课。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二 感知地球的运动 日夜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古代的人们对此有过很长时期的争论 。 地心说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 ,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 ,这就是当时欧洲宗教固守的“地心说”。 日心说 16 世纪中叶,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 30 年观测研究发表了著名的科学巨著 《天体运行论》 。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球在转动,是一个普通常识,但是证明地球在转,却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 结合日心说和地心说,感知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通过学习日心说,学习哥白尼善于观察,坚持和敢于质疑的品质。 学习任务三 地球的运动特征 1、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11页,分析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3分钟) 2、请同学演示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运动方向是什么样的? 侧视图:自西向东 俯视图:北逆南顺 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总结地球运动方向。 学习任务四 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现象的产生 分析为什么会有昼夜? 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 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利用思考题引发学生探究 ①甲地是不是永远处于黑夜? 不会,随着地球自转,甲地转到有太阳光的一面就是白天。因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②甲地和乙地,谁先日出? 由于地球一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一般说来,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 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早。这就产生了时间差异。 时差在生活中的体现: 创设情境,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以问答法和演示法结合,更加形象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学习任务五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项目自转旋转中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1天(约24小时)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教学反思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 / 21.3.2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课 题 1.3.2地球的运动 人教 七年级上册 一单元 第 3 节 新课标 要求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会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能解释昼夜更替现象和时间差异现象。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