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学 科 地理 授课内容 地图的阅读 课标要求 1.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正确识别常见图例,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并根据比例尺将其换算成实地距离,判断比列尺大小。 2.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及运用地图三要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通过学习地图的三要素,学会阅读地图,根据使用目的,正确的选择地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 掌握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并且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地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地图的使用比较陌生,对地图符号了解不多,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不能很好地联系,教学中多选择实际生活中的地图,通过丰富的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习使用地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比例尺的含义、表示形式,学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能正确运用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换算。 2.学会在地图上正确的辨认方向。利用示例图或经纬网图辨认地图上的方向。 3.能够正确识别常见的图例, 学会阅读地图上的注释。 4.通过学习地图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阅读生活中的地图,初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地图的比例尺,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运用 教学方法、策略 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探究法,归纳法,总结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完成金榜学案p13基础主干落实一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猜谜语 有山不见石和崖,有地不见土和沙, 江河湖海不通船,外出旅行全靠它。 四四方方一张画,端端正正墙上挂, 五颜六色在画中,坐在家里看天下。 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吗?在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地图? Ppt:呈现电子地图、园区平面示意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生活中常见的地图入手,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新课探知 一、学会阅读地图 自主学习: 什么是地图? 地图中有哪些“语言”,它们蕴含着怎样的含义? 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能让学生发现的让学生自己发现,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多给学生创造机会,通过学习的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1.比例尺 学生活动一: 1.说一说:什么叫比例尺?公式是什么?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变式: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以台湾岛地图为例,如何根据比例尺计算高雄与台北两地间的实际距离? 台北—高雄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7.5cm 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台北—高雄之间的实地距离约为300千米 教师温馨提示: 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 图上用厘米,实地用千米。 厘米换千米,去五个零图上用厘米,实地用米 。厘米换米,去两个零 结合已有的知识,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学以致用: 算一算: 量一量济南到烟台的图上距离为几厘米,根据比例尺,求济南到烟台的直线距离。 知识运用 能力训练 比例尺的三种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二:观察发现 教材p22图1.31中国地图和图1.32北京市地图 你发现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享发现 教师归纳总结 通过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判读比例尺的大小以及其和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2.方向 图例 课堂总结 归纳板书 阅读地图,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学生观察思考:下面三幅地图判断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三: 慧眼识图一:结合小学已学知识归纳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