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价(二)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本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 1.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即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由此可知,这一概念( ) ①内涵的揭示语采用联言判断的形式 ②运用抽象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③正确运用划分方式明确了事物所指向的范围 ④“种”和“属”分别是“新型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下面四种表示概念间的关系的图形能用来表示“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这组概念的是( ) 3.(2024·福建福州市八县市一中联考)对下列概念、判断的逻辑分析正确的是( ) 概念、判断 逻辑分析 ① 小王比小赵大两岁,小赵比小张大两岁 这个关系判断是传递关系 ② 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 这是由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 ③ 物权分为所有权、用益物权、抵押权和质押权 犯了概念外延“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④ 福建省和福州市是属种关系 关于概念外延之间关系的判断是正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4年央视春晚小品《咱家来客了》中,店主对顾客慷慨地说“你吃,就完了”,顾客惊恐地重复:“吃,就完了”。同样的一句话,之所以产生两种心情和效果是因为( ) ①实践和场合不同,往往导致同一个语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概念 ②混淆概念会违背同一律的要求,影响思维的确定性和同一性 ③不同人思维风格不同,未必都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反映 ④思维能够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推动形成抽象思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3·广东高考)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 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 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 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 6.(2024·甘肃省高三期末联考)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2023年12月10日,该栏目推出了对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用“大海”来解读中国经济的规模和韧性的品读。下面我们结合对习近平主席演讲的品读,领略逻辑思维的运用: 演讲内容 逻辑思维解读 ①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 这是一个联言判断 ② 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 这是一个选言判断 ③ 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 这是一个假言判断 ④ 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经历了 5 000 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 这是一个归纳推理 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7.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十九届亚运会在美丽的西湖之滨杭州举行。喜欢旅游的小华同学由此提出一个三段论推理:重庆是一个非去不可的城市,杭州也是一个非去不可的城市,所以,杭州是和重庆一样美丽的城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推理从两个真前提推出一个真结论,符合逻辑规则 ②推理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