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第10课 吃饭有讲究———吃饭的学问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承接第三课时“饭前要洗手”,进一步拓展饮食卫生与健康饮食的主题。教材虽未直接提供文字内容,但结合课程逻辑与生活实际,应围绕“如何科学用餐”展开。核心知识点包括:吃饭时不说话、不嬉笑打闹以防呛咳;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坐姿端正体现文明礼仪;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营养均衡;爱惜粮食、践行光盘行动。这些内容既关乎身体健康,也涉及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培养,充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行合一的特点。教学需通过情境模拟、案例辨析、实践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规则内化为自觉行为。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进食能力,但在集体就餐环境中常出现边吃边说、大声喧哗、咀嚼过快、挑食剩饭等问题。他们对“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缺乏深层理解,往往将规则视为外部约束而非自我需要。同时,该年龄段儿童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模仿能力强,易受同伴影响,喜欢获得表扬与认可。因此,教学应避免简单禁止式语言,而是通过具象化演示、正向激励和角色代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不当行为的后果,在成功中建立良好习惯的自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安全吃饭小剧场”情景卡片四套(含错误示范)、放大的食物金字塔挂图一张、可移动的食物磁贴若干、轻柔进餐背景音乐一段、“今日光盘之星”评比栏一块;提前收集班级学生日常午餐照片(匿名处理),用于正反案例展示。 教法学法: 采用情境模拟法、案例辨析法、游戏活动法和榜样激励法。通过“小剧场”表演揭示风险,利用“食物拼图”理解营养搭配,借助“安静餐厅”体验营造氛围,形成多维度、沉浸式的教学结构。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文明用餐的基本要求,理解每项规范背后的健康与安全意义,并能在学校和家庭中自觉遵守。 教学难点: 如何纠正学生长期形成的不良进餐习惯(如狼吞虎咽、挑食);如何将“不浪费”的理念转化为持续性的节约行为,避免口号化。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游戏探究、实践体验 教具准备: 情景卡、食物金字塔图、磁贴、音乐、评比栏 二、学习目标 1. 我能说出吃饭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不说话、不奔跑),并解释其原因。 2. 我能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知道要荤素搭配、不挑食,才能长得高、身体棒。 3. 我能在午餐时间做到安静就餐、细嚼慢咽、吃完自己饭菜,争做“光盘小卫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文明用餐规范,理解营养均衡重要性 难点: 克服挑食心理,坚持细嚼慢咽,养成光盘习惯 四、教具准备 情景卡、食物金字塔图、磁贴、音乐、评比栏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问题导向,引发反思 活动一: 这些吃饭习惯你见过吗? 一、图片导入,激活经验。 (1)、出示正反对比照片,引导观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会了饭前要认真洗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吃饭有讲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吃饭的学问。老师带来几张照片,请大家看看这些小朋友是怎么吃饭的。第一张:一个男孩嘴里塞满了饭,还在大声说话,结果米粒喷得到处都是;第二张:一个小女孩端着饭盒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差点撞到同学;第三张:一位同学只吃了青菜,把红烧肉和鸡蛋都剩在碗里;第四张:几位同学安安静静地坐在餐桌旁,坐姿端正,小口吃饭,全部光盘。你们觉得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为什么?特别是第一个小朋友,一边吃饭一边说话会有什么危险?对了,可能会呛到气管里,严重的话还会窒息,非常危险!所以我们要记住: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不要笑闹、更不能奔跑。 (2)、组织自由发言,建立初步判断。 老师听到有同学说:“我有时候也会一边吃一边讲。”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是要一起来改正这些小毛病。谁能告诉老师,你在家里或在学校吃饭时,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