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 / 浙美版(2024) / 三年级上册(2024) / 第五单元 寻访手艺人 / 14.寻找手工纸 / 编号:24036171

浙美版(2024)三上 第五单元第14课《寻找手工纸》课件(20页)+教案+素材

日期:2025-10-14 科目:小学美术 类型:素材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手工,造纸,文化,实践,重造,废纸
预览图 0
《寻找手工纸》教学设计 课题 《寻找手工纸》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浙美版 2024 三年级第五单元第十四课,是 “寻访手艺人” 主题下的重要内容。教材以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核心,先介绍手工纸的原料分类(皮、麻、竹、草四类)和用途分类(文化用纸、生产用纸、生活用纸、民俗用纸),再详细呈现古法造纸的六大步骤(砍竹、沤竹;蒸煮竹料;春细竹料;荡帘抄纸;覆帘压纸;透火烘纸)及废纸重造的六个步骤,还融入西汉纸的简易粗糙与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的历史背景,同时结合书画创作、古画修复、工艺品、包装等手工纸应用场景,为学生搭建起 “了解知识 - 体验过程 - 传承文化” 的学习框架,既注重美术学科的审美体验,又强调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优质载体。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观察、动手能力,对 “纸” 这一日常用品非常熟悉,但对手工纸的制作过程、历史背景及文化价值了解较少。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参与实践活动,乐于通过图文、视频等直观形式获取知识,不过在逻辑梳理(如造纸步骤的先后顺序)和精细操作(如抄纸时的力度控制)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此外,该阶段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正在形成,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实践活动,需教师在活动组织和引导上给予适当支持。 核心素养 1. 文化理解:了解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知晓西汉纸与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的历史,认识手工纸的文化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 审美感知:观察不同类型手工纸(桑皮纸、黄麻纸、元书纸)的材质、纹理特点,感受手工纸在书画创作、工艺品等应用中的审美魅力,提升审美能力。3. 艺术表现:通过参与废纸重造实践,掌握撕纸、浸泡、捣浆、抄纸、晒纸等基本操作,尝试制作简单的手工纸作品,锻炼动手实践与艺术表现能力。4. 创意实践:在废纸重造过程中,可尝试加入花瓣、树叶等材料装饰手工纸,或思考手工纸的创意用途,培养创新思维。 重点 1. 了解手工纸的原料、用途分类及古法造纸的基本步骤,掌握废纸重造的操作流程。2. 参与废纸重造实践活动,体验手工造纸的过程,感受手艺人的智慧与工匠精神。 难点 1. 理解古法造纸各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清晰梳理并表述造纸流程。2. 在废纸重造的 “抄纸” 环节,控制好纸浆浓度与抄纸力度,使纸张均匀成型;在 “晒纸、揭纸” 环节,避免纸张破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 分钟) 1. 情境创设:展示两张不同的纸(一张普通机器纸、一张手工桑皮纸),提问:“同学们,这两张纸看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你们知道其中一张是手艺人亲手制作的吗?它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和传统呢?”2. 播放短视频:播放 3 分钟左右的手工造纸纪录片片段(包含手艺人造纸场景、手工纸应用场景),结束后提问:“看完视频,你们对手工纸有了哪些初步印象?想不想深入了解手工纸的制作过程,甚至自己动手做一张手工纸?”3. 引出课题: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寻找手工纸》,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 了解手工纸知识、体验造纸过程、感受文化魅力。 1. 观察对比:仔细观察两张纸的纹理、厚度、手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如 “手工纸看起来更粗糙,有明显的纤维纹理”“机器纸更光滑、整齐”。2. 观看思考:认真观看短视频,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提问环节主动分享,如 “我看到手艺人用竹子做原料造纸”“手工纸可以用来画画、做工艺品”。3. 明确目标:跟随教师思路,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1. 通过实物对比,直观引发学生对 “纸的差异” 的思考,调动已有生活经验,为后续学习铺垫。2. 短视频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