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①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素养目标 初步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能够理解其在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遗址的主要考古成果,尝试运用考古成果说明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知道考古发现是研究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 能够在历史叙述中运用时间和空间要素,解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知道与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有关传说,了解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沉浸在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的奇妙世界里。从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到半坡人种植粟、制作精美的彩陶,原始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大厦奠定了基石,氏族聚落也在这片沃土上蓬勃兴起,社会分工初现端倪,人类逐步告别纯粹的采集狩猎,走向定居生活。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散布在华夏大地的原始文明,如何从星星之火,汇聚成中华文明的滔滔江河?又是哪些关键节点,铸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基因?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新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探寻从史前的蒙昧走向文明曙光的伟大历程 。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二、讲授新课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早期国家的形成 (1)教师活动 结合本课第一目内容和下则材料,思考在我国早期国家是何时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早期国家又有什么样的设施呢?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学生活动 大约在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2.文明社会的标志 教师过渡: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教师补充:①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玉猪龙的出现,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宗教祭祀的需要。②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1)教师活动 你能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吗? (2)学生活动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教师强调: (一)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 (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6,回答下列信息。 (2)学生活动 地点 浙江余杭 年代 距今约5300-4300年 构成 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水利 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社会经济 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碳化稻谷 教师补充: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3)教师活动 通过材料和阅读教材P17的《相关史事》,概括良渚古城考古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既随葬少量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的;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为代表;第四等级以无随葬品的殉葬墓为代表。” ———姜军《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述》 材料二:良渚文化的很多玉器上刻画有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