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革命: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由资产阶级领导,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奋起抗争,艰难探索: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与探索史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维新派:戊戌变法 (1898.6~1898.9) 义和团运动 (1899~1900年) 向西方学习器物、技术 向西方学习 改良制度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人物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号逸仙,曾化名中山樵,以后遂以“中山”名世。 10岁 1岁 14岁 18岁 20—26岁 农民家庭 初入学堂 新式教育 香港学医 香港学文 1866年出生在广东翠亨村,衰落的农村家庭 入村私熟读书接受传统教育 前去夏威夷,接受西式教育 归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医 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20岁进入香港中央书院。22岁考入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的前身)。26岁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考试成绩为“最优异”。 材料一: 若无良好政府,不论何种民族,办事必不能成;我等为此而受之苦久矣。彼因此于大学毕业之后,即决计抛弃其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 ———孙中山《在香港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转变1:“医人”→“医国” 转变2:“改革”→“革命” 注意区分 改革:是保持原有事物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它进行改良、修正,以确保它健康发展。改革通常以和平方式自上而下推行。 革命:指社会革命,它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革命通常以暴力方式自下而上展开。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思想转变: 成立者 时 间 地 点 宗 旨 口号 地 位 孙中山 1894年11月 美国檀香山 振兴中华 鞑虏指清朝统治者。 合众政府指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成员合照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2、革命活动: (1)成立兴中会 “驱除鞑(dá)虏(lǔ),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筹划广州起义 时 间 发起人 结 果 地 点 1895年 广州 孙中山、陆皓东等人 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陆皓东 (1868—1895)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孙中山 广州起义前,陆皓东提出需树立革命旗帜以团结同志并号召响应,得到孙中山及其他志士的支持。陆皓东受命设计革命军旗,最终设计出青天白日旗(后来的国民党党旗)。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2、革命活动: 意义 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 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 材料:流亡期间,孙中山创办报刊四处演讲、宣传动员革命、募捐筹集经费、筹建学校交……4次横渡太平洋、4次横渡印度洋、6次横渡大西洋、4次到马来西亚、4次到美国、4次到英法、6次到越南、9次到新加坡、2次到泰国、15次到日本……总计行程达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 《辛丑条约》签订的场景 二、中国同盟会 1、背景: ①群众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 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迅速传播 材料一: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炳麟 邹容 陈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