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 沪科版(2024) / 九年级全一册(2024) / 第十六章 探究电路 / 第二节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 编号:24206745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练习题(含答案)2025-2026学年沪科版九年级上学期物理

日期:2025-10-26 科目:初中物理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电阻,电压,电流,导体,关系,两端
预览图 2
初中物理 初中物理
第二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练习题 第1课时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实验小组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检查图乙,发现有一根导线接错,请在这根导线上打“×”,并画出正确接法,且导线不交叉。 (2)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记录第1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后,为完成后续实验,应逐渐将滑片向_____(选填“A”或“B”)端移动,数据记录如表。 (3)分析实验数据可得结论: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_____。 (4)某同学用小灯泡代替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发现无法得出(3)中的结论,原因是_____。 2.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等器材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源电压为4.5 V,所用定值电阻的阻值分别为5 Ω、10 Ω、15 Ω、20 Ω、25 Ω、30 Ω。 (1)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可能是定值电阻_____路。 (2)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0 V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 A。断开开关,将30 Ω的电阻换成25 Ω的后再闭合开关,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直至电压表示数为3.0 V。 (3)根据如表所示实验数据,在图乙中描绘出I-R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得出结论:_____。 (4)小强认为I-R图像不便于直观判断I与R的定量关系,于是对图像中的坐标进行了巧妙变换,从而直观判断出了I与R的关系。他的改进方法是_____。 (5)为顺利完成该实验,所用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应不小于_____Ω。 第2课时 欧姆定律及其简单计算 1.根据欧姆定律I=,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越大 B.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导体的电阻就越大 C.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D.导体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越大 2.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2 V时,流过它的电流为0.5 A,若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变为原来的2倍,则导体的电阻和导体中的电流分别为 ( ) A.8 Ω 0.5 A   B.8 Ω 1 A C.4 Ω 0.5 A   D.4 Ω 1 A 3.如图所示,甲、乙两电阻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分别为图线A、B,由图可知,乙的阻值为_____Ω,两个电阻的阻值R甲_____(选填“>”“=”或“<”)R乙。 4.如图所示,定值电阻R1=3 Ω,R2=6 Ω。若只闭合S,电流表示数为1 A;若同时闭合S、S1,电流表示数为_____A。 5.甲、乙两地相距40 km,在甲、乙两地之间沿直线架设了两条输电线,已知每千米长的输电线的电阻是0.2 Ω。现输电线在某处发生了短路,为确定短路位置,检修员在甲地利用电压表、电流表和电源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0 V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5 A,则短路位置离甲地的距离为 ( ) A.10 km B.15 km C.30 km D.40 km 6.两只定值电阻,甲标有“10 Ω 0.8 A”,乙标有“20 Ω 0.6 A”,把它们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在不损坏电阻的情况下,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为_____V,把它们并联在同一电路中,干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_____A。 7.如图是小明设计的监控鱼缸水温的报警器,已知电源电压恒为12 V,R1是阻值为40 Ω的定值电阻,R2是放入鱼缸水中的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表所示。当电压表示数达到8 V时,报警器(图中未画出)报警。电压表示数为8 V时,求: (1)通过电阻R1的电流; (2)电阻R2两端的电压; (3)鱼缸内水的温度。 答案 第二节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第1课时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1)略 (2)B (3)正比 (4)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不是定值 2.(1)开(或断) (2)右 (3)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4)将横坐标R变为 (或R-1) (5)15 第2课时 欧姆定律及其简单计算 1.D 2.D 3.10 < 4.1.5 5.B 6.18 1.2 7.(1)0.2A (2)4V (3)30℃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