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青岛版一上科学第二单元第9课《给树叶做“名片”》教学设计 一、 活动主题 成果发布:自然观察家———制作我的第一份科学记录 二、 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教学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核心概念:学习内容属于核心概念5.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下的“5.4 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 2.学段目标:1-2年级学段目标中“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业要求:能描述常见物体的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 教材分析 《给树叶做‘名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堂综合应用与成果展示课。它并非学习新的感官技能,而是对学生在本单元所学全部观察方法(看、听、摸、闻、比一比)的一次综合性、创造性的应用与输出。教材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选择一片自己最喜欢的树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深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特征(形状、颜色、大小、叶缘、气味等)以图画、文字(拼音)、拓印等形式记录在一张“名片”上。这既是科学探究的初步体验,也是将科学、美术、语文等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整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每片树叶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被多角度观察和记录;理解“名片”是展示事物特征的一种方式。 2.科学思维: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树叶的多个特征进行分析和综合,并选择关键信息进行记录和表达。 3.探究实践:能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仔细观察一片树叶,并运用画图、书写、拓印等方法,制作一份完整的树叶“名片”。 4.态度责任:在制作活动中乐于细心观察、耐心操作;乐于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观察成果;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多样,增强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树叶,并完成“名片”的制作。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多维、零散的信息,有效整合并呈现在一张“名片”上。 六、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树叶特写图片、精美的树叶名片范例、轻音乐)、多种树木的落叶(提前收集并清洁消毒,如银杏、梧桐、枫香、桂花等,确保种类多样)、白纸、蜡笔(用于拓印)、彩笔、胶水、双面胶、放大镜、“自然观察家”勋章、学习任务单(即“名片”底板)。 2.学生准备:自己提前收集的1-2片最喜欢的树叶。 3.环境准备:教室布置得像一个“自然工作室”,将学生分成4-6人的“观察家小组”,便于分享材料和交流想法。 七、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特工成果发布会 教师活动: “各位优秀的感官特工们!经过长达一个月的特训,你们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顶尖的观察技能。现在,总部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成果发布会,向全世界展示你们的发现!而你们今天的任务,就是为自己最爱的树叶伙伴,制作一张独一无二的科学‘名片’。这张名片要能告诉所有人,这片树叶有什么独一无二的特征。你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活动: 展示自己收集的树叶,充满期待地回答:“准备好了!” 设计理念:将本课定位为盛大的成果发布与展示,赋予活动仪式感和成就感。用“制作名片”这个创造性任务驱动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二) 新授与探究:如何制作一张科学名片 第一步:深度观察———发现树叶的秘密 教师活动: “要制作名片,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真正的自然观察家,对你的树叶进行一场深度访谈。请拿出你的放大镜,我们一起来发现秘密!” “用眼睛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像手掌?像扇子?还是像一颗心?它的边缘是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