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诗韵探黄”———《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教科书 书 名:地理 八年级下册 -出卷网-:湖南教育-出卷网- 教材分析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高”三部分。其中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与自然、人类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在征服自然同时,也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人地关系贯穿了这一节的知识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四节区域地理的学习,已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在思维模式上还是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痕迹,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了视频、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的精品课视频、图文资料、AI赋能等,结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 能准确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说出其跨越的主要省级行政区。 2.综合思维 ①结合对照实验与图文资料,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植被、土质、降水、坡度等)和人为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建立自然要素与人文活动的关联。 ②通过对比黄土高原与儋州蚂蝗岭的水土流失问题,强化知识迁移与类比分析能力。 地理实践力 利用AI工具模拟与当地居民对话,探寻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4.人地协调观 通过区域生态治理案例(如黄土高原与蚂蝗岭),强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诗启秘境,导入新课 展示“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诗句,提问描述我国哪个地区?(学生回答)再播放航拍黄土高原景观的视频,创设情境。提问“为何诗人笔下的黄土高原这般沧桑,这片土地究竟藏着哪些地理奥秘吗?”由此导入本课“诗韵探黄”———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设计意图】:以诗句激发联想,培养区域认知;借航拍视频直观呈现地貌,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追问黄土高原沧桑成因,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探究自然与人文要素关系,渗透人地协调观,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任务一:寻迹“黄天厚土”———解码位置与范围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99~100页和图8-64、图8-65自主完成导学学习任务单的任务一。 1.学生观察课本99页图8-64“ 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 2.学生独立完成读图的活动,全班交流: ①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②了解黄土高原主要包括的省区。 评价学生在描述和指图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归纳: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自西向东主要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陕西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 100米,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3.(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片。提问: 黄土层的覆盖有什么特点 交流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并播放黄土高原形成过程视频,知道黄土主要是由风吹过来的,“风成说”得到广泛的认同。 (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形成了哪些典型的地貌类型?认识黄土高原几种不同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5.通过塬、墚、峁的景观图,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是什么特征的?(学生回答)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地表沟壑众横的呢?(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为核心,依托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