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 人教版(2024) / 七年级下册(2024) / 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 编号:24287754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下册 9.3 哈拉以南非洲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05 科目:初中地理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撒哈拉,南非洲,学生,自然环境,气候,利用
预览图 3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
教学设计《撒哈拉以南非洲》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在“热带草原广布”一小节中,教材内容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展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首先通过影视节目中常见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从地理位置入手,介绍其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濒临两大洋的海陆位置及以高原为主、地势倾斜的地形特点。气候方面,强调以热带气候为主且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通过地图直观展示气候类型分布。教材还借助猴面包树、茅草屋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生物、民居的影响,设置“思与学”、“活动”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一小节中,教材内容从历史角度追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尼日利亚、肯尼亚为例介绍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以亚吉铁路、麦特隆大坝为例,突出国家和地区间合作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整体而言,教材内容为学生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奠定基础,也为后续学习该地区人文地理内容做铺垫 。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影视节目中呈现的该地区野生动物场景可能有一定印象,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对于该地区复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对当地生物、民居的影响等抽象知识,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提升他们对地理要素之间关联性的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茅草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利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气候图和河流图,解释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起源地的影响,理解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有影响的相互关系,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3.利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气候图和河流图等,从区域角度认识该地区的自然特征,形成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4.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利用所学知识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发展策略,提高关注世界地理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培养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读图分析并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教学难点 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环境要素与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暖场 利用手机投屏,展示非洲部分动物AR模型 利用手机操作AR软件,识别不同的动物 通过小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拉进与新班级之间的距离。 导入 提问刚才的动物在哪个大洲最为常见,引出本节课题,并展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材料,进而引出本节课课题“穿越时空看中非命运共同体”。 回答问题,快速阅读材料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对土地的深深的敬意。 古人类文明时期 【情境活动】利用AI人物阿努姆提出问题:为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最早起源于尼日利亚中部乔斯高原地区呢,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读图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气候和河流特征。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进而引导这些事物分别反映了哪种土地利用类型? 按照教师给出的学习任务,读图分析并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气候和河流特征。 利用AI人物提出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同时引导学生读图,归纳总结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提升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分析】引导学生从水源、地形、河流等角度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最早起源于尼日利亚中部乔斯高原地区的原因。 利用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