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 暑假专区 / 九年级 / 编号:20930968

2024年人教版初中化学暑期培优讲义--专题十 原子的构成(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9-08 科目:初中化学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原子,质量,电子,原子核,相对,构成
预览图 0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2、原子的构成 3.在原子核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注意: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故而有: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核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由于原子中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为。根据这个标准,碳、氢、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约为12、1、16,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为1。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此,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求法是: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一般化学计算我们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拓展延伸: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几个注意事项: 1.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国际单位为“1”,一般不写。 3.作为标准的是碳12原子实际质量的1/12,而不是碳原子的质量。 题型一:原子的构成 【例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不可再分 B.汤姆森发现了质子,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C.卢瑟福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D.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推理和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答案】B 【详解】A、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不可再分,故A说法正确;B、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原子不可再分观点,故B说法错误;C、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故C说法正确;D、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推理和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故D说法正确;故选:B。 【例2】对原子核外电子以及电子的运动,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子中,电子所具有能量和运动速率几乎完全相同 B.电子质量很小且带负电荷 C.电子的运动速度非常快 D.电子在原子里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答案】A 【详解】A、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运动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故A错误;B、电子质量很小且带负电荷,故B正确;C、电子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且原子核与电子的电性相反,其相互吸引,故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转,故C正确;D、原子核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原子里有“广阔”的运动空间,故D正确。故选A。 【举一反三】 【变1-1】人类不同阶段认识原子的模型示意图如下,其中卢瑟福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对认识原子起到了关键作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汤姆森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原子不可再分的认识 B.“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证实相对于整个原子而言,原子核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证实原子内的正电荷集中在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上 D.电子云模型形象说明电子在原子核外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答案】B 【详解】A、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推翻了道尔顿原子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