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认知冲突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表现为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存在不一致, 甚至是矛盾冲突的现象,然后教师利用这一现象,营造合理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未知的欲望,完成教授新知的任务。在新课导入部分运用认知冲突策略,形成悬念,导 入新课。 讲授法是历史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通过描述事实、 解读概念、阐释规律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教师 为主导,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要由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方式构成。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口头讲述,有条理的解读、分析、论证、概括等,来实现预设的教 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较完整地接受特定的历史学习内容,了解历史事件及其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 一、课标及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内容:本课时为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 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本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 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课标分析:第 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上承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基本史实,下启隋唐到五 代十国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的具体史实,涵盖隋唐的繁盛与民族交流的高峰,结合课标要求,通过 梳理与讲授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繁荣的表现。同时结合唐朝民族交融的史料,探究唐朝繁荣的历史原 因,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能力、民族胸怀与家国情怀。 3.教材内容分析:第 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三国两晋 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分裂的局面, 下接对于这一时期制度与文化的探究。同时隋唐作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盛世,其统治时期民族 交融、制度创新、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五代后周的创新为之后北宋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本课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子目: “隋朝的兴亡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一子目主要讲述隋朝从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及其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 二子目主要讲述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唐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第三子目主要讲述唐朝中 后期政局、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及统一趋势。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隋唐到五代十国期间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 义等基本史实,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已知) 。但学生对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知之较少并未形成 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于这一时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与交融了解较少。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发 展规律有浅层的了解,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究历史发展规律,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历程, 尚需在高中着重培养(未知) 。此外,高一学生处于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的适应时期和历史思 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在使学生掌握并巩固课标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思辨能 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想知) 。同时,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比如, 学生能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论证, 具备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能知)。 三、教学目标设计 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与高一学生的学情,本子目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地图展示,能口述或绘制时间轴复述隋朝杨坚即位到隋朝灭亡,李渊建唐 至开元盛世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其时代特征能;(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 通过课程学习,能结合课堂内容,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