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月考专区 / 高三 / 编号:24264965

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信息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1-03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中国,答题,遗址,制度,早的,社会
预览图 5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2025届高考冲刺信息卷 历 史 2025.5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 选 择 题 )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4300年前的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早期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下表为陶寺遗址考古发现 的部分信息。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 领域 考古发现 都邑结构 总面积约280万至300万平方米,包含宫城、王墓区、手工业区、仓储区及观象台 等多重功能分区。建立中国最早的宫城—外郭城双城制都城制度。 天文历法 建立世界最早的观象祭祀台,并发明圭表仪器等测量工具。 礼器制度 王墓、大贵族墓墓葬中出土的彩绘陶器、玉琮、铜铃等礼器组合,并出土最早的红 铜铸造礼器群。 文字 发现的朱书陶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符号之一。 A.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B.反映早期文明的多样性 C.证实中原文化核心地位 D.表明礼乐制度愈发规范 2.秦朝厉行法家政策,但秦始皇多次在泰山等勒功石碑上刻有“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 “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等刻词。这说明秦朝 A.法律渗透儒家伦理 B.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C.注重维护社会秩序 D.儒法价值趋向融合 3.下表为唐朝中晚期长江下游区户口升降统计表(官方数据)。导致长江下游各道户数数据变化的 主要因素是 道名 天宝元年户数(742年) 元 和 户 数 ( 8 1 3 年 ) 升降比例 浙西道 495602 314772 -36. 49% 浙东道 514659 118440 -72. 51% 宜歙道 159524 91688 -42. 53% 淮南道 268704 缺 A.国家政治局势的动荡 B.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C.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 D.政府对社会控制减弱 高三 历史 第 1 页 共 6 页 4.辽初复刻中原制度,很多入辽汉官有的通过军功和荫补出仕辽朝,甚至进入权力中枢,有的成 为地方诸州军节度、刺史、各级武官等。汉官群体通过参政议政、联姻贵族、治理地方等多种 方式,积极融入辽代社会。这一现象 A.推动边疆治理的内地化 B.体现民族关系的交融性 C.表明辽朝争夺王朝正统 D.加剧了国家分裂的危机 5.清代,苏州是重要的棉纺织业中心城市,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所产的棉花“连舻捆载而下, 市于江南,客花赢,而土花诎矣”,苏州所产棉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贾于齐鲁之 境常十六。”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区域统一市场形成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D.区域经济联系密切 6.甲午战争前,国人参照或摹绘西方海图制成的新式海图都属于航海图一类。甲午战争之后编制 的新式海图在图名中着重突出“险要”“要口”“形胜”等词,并强调“欲救弊起衰必以识沿海 形势为第一义”。这一转变反映出晚清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注重提升海防力量 C.近代海防意识萌发 D.防御重心转向海疆 7.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展开了一场“社会史大论战”,论战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古代中国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史规律、中国乡村受帝国主义 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与压迫等结论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同。这场论战 A.唤醒了工人阶级的革命觉悟 B.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促使反帝反封建成为民众共识 8.1941年皖南事变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对不同货物的进出口货物税率实施不同政策(见下 表)。据此可知,这些政策 税种 进口税 出口税 税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