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1.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 B.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C.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 2.分别点燃两根相同的火柴,将其中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头倾斜向下,如图所示。小明发现第一根火柴不能持续燃烧,第二根火柴更容易持续燃烧。该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物质具有可燃性 B.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 C.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D.可燃物要倾斜放置 3.火折子堪称古代“打火机”。简易的火折子是将纸卷装入竹筒中,点燃后再吹灭(带有火星),盖上竹筒盖保存。需要点火时打开竹筒盖,吹气,使纸卷复燃,“吹气”的作用是 ( ) A.提供其他可燃物 B.降低纸卷的着火点 C.使纸卷接触更多空气 D.增强纸卷的导热性 4.(多选)蜡烛(足量)在如图甲所示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测得集气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蜡烛刚进入集气瓶内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B.燃烧过程中集气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增大 C.集气瓶内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 5.下图实验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 ℃、240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 (2)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填字母)。 A.可燃物 B.氧气(或空气)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实验2中,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热水的作用是 。 (5)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 6下列关于灭火的原理中不正确的是 (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B.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C.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氧气 7.为了使燃料充分燃烧,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将固体燃料粉碎 B.将液体燃料喷成雾状 C.提供足量的氧气 D.降低燃料的着火点 8.在“烹饪与营养”实践活动中,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 ) A.灶内的木材变更多 B.木材的着火点降低 C.木材接触更多空气 D.木材的导热性变强 9.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 ( ) A.禁止吸烟 B.禁止燃放鞭炮 C.禁止烟火 D.禁止放易燃物 10.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 A.O2 B.N2 C.H2 D.CO2 11.天然气泄漏导致的爆炸事故使人们的财产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 A.清理沼气池前,先进行灯火试验 B.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C.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12.亮亮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面粉爆炸实验。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依次为:在一右侧开口的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用打气筒迅速压入大量空气。不久,发现塑料盖被弹起,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实验说明“面粉爆炸”是因为发生剧烈燃烧,且又发生在 。 (2)实验也说明影响面粉燃烧速率的因素为 。 (3)在汽车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和煤矿坑道等场所,为防止爆炸事故发生,应该严禁 。 13.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通常情况下可燃物有自身的着火点 B.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 C.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就可以燃烧 D.可以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进行灭火 14.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