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 其它版本 / 综合 / 编号:24021940

专题5课题3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全一册《化学》(五·四学制)(沪科版)

日期:2025-10-04 科目:初中化学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化学性质,不同,实验,反应,现象,情境
预览图 1
初中化学
专题5 课题3 第2课时 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 .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碳的化学性质。 2. 通过比较碳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化产物,体会从定性、定量视角研究化学的意义。 3 . 运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现象,感受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感。教学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实验。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也有差异呢? 那么碳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呢? 让我们一起寻找碳的踪迹,探究碳化学性质的奥秘吧。 【情境 1】王羲之的《兰亭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一些古代字画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依然不褪色。这是为什么? 【结论】常温下,碳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回答】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不同的碳单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因此化学性质没有差别。 将化学知识与艺术相联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引发学生思考结构、性 质 和 用 途 的关系。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2】生活中用炭做燃料、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碳具有可燃性。 【情境 3】即使是世界上最坚硬的金刚石也抵御不了化学变化,科学家曾将灼热的金刚石放入液氧中,我们一起观看视频,看到金刚石剧烈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情境 4】播放视频:室内燃烧木炭取暖或烹煮食物引发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问题】一氧化碳是怎么产生的? 【结论】所以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要使碳充分燃烧,就要提供足够多的氧气。冬天用煤、炭取暖时,一定要注意通风,防止煤气(CO)中毒。 【观察、描述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书写符号表达式。 【回答】因为氧气不充足时,木炭燃 烧 不 充 分,会 生 成 一 氧化碳。 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科学观念。 利用化学学科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量变引起质变,同时意识到可以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使化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情境 5】在古代还利用碳冶炼青铜,现代工业用焦炭冶炼铁,这是因为碳高温下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演示实验】碳还原氧化铜。 【问题】 (1) 说出搭建装置的注意事项。 (2) 为什么要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 (3) 实验结束后,撤离导管和熄灭酒精灯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为什么? (4) 描述实验现象,推测生成物。 【情境 6】在实际生产中,往烧得很旺的炉子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反而降低,而且还容易产生煤气? 【观察现象,书写符号表达式】 【思考、讨论、回答】 (1) 固定装置时铁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 口 略向下倾斜,试管 口 的导管不能伸入太长。 (2) 防止高温下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3) 先将导管移出石灰水,后灭酒精灯是为了防止液体倒吸,引起试管炸裂。 (4) 黑色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推测,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 【回答】 因为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会生成一氧化碳,反应吸热,这说明碳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分析、表达能力,树立物质 性 质 决 定 用 途 的观点。 【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追寻碳的踪迹间接发现了碳的用途,探究出碳的化学性质,体现了“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观念,也发现反应物量不同,产物可能不同。 【作业布置】 理论联系生活,引导学生 感 受 化 学 学 科 的价值。 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用途 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水墨书画 点燃条件下,与氧气反应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