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 中图中华地图版 / 选择性必修1 / 第2单元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 主题4 地表形态的变化 / 编号:21572834

主题4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课件)(43张)—高中地理中图中华地图版(2020)选择性必修一

日期:2025-09-23 科目:高中地理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形态,地表,作用,构造,运动,地质
预览图 12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
(课件网) 主题四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研究发现,地球最古老岩石年龄超过40亿年。在世界各地的古老大陆地壳中,科学家找到了很多年龄超过38化年的岩石。 而在大西洋海底的大洋地壳中,发现最老的岩石不超过2.08忆年。图2-16为大西洋海底若层年龄分布图。 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中采集到了近万件热带、亚热带陆地和海洋的动粒物化石。证明从大约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逐渐隆升,开启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本节知识结构 地形变化的动力 内力 外力 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褶皱 断层 过程 意义 地质构造 过程 意义 目 录 CONTENT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01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02 0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PART ONE 内力作用概述 概念: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 主要表现: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剧烈:如火山喷发、地震等,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短时期内不易察觉,但是经过长期的作用,会使地表形态产生显著的变化 内力作用概述———分类 形式: 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岩浆侵入 影响: 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岩浆喷出 内力作用概述———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 条件: 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 影响: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大理岩剖面 内力作用概述———表现形式 变质作用 褶皱山脉 断裂带 水平挤压 水平张裂 概念: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影响: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典例: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内力作用概述———表现形式 构造运动———水平运动 内力作用概述———表现形式 构造运动———垂直运动 概念: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影响:它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典例: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构造运动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内力作用概述———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形成原因: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褶皱 背斜 向斜 地质构造 基本形态———背斜 褶皱 岩层形态———向上拱起 岩新老关系———中心老,两翼新 图示 未侵蚀,常形成山岭 地质构造 基本形态———向斜 褶皱 岩层形态———向下弯曲 岩新老关系———中心新,两翼老 图示 未侵蚀,常形成谷底或盆地 地质构造 褶皱———侵蚀后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岩石破碎,易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坚硬,不易遭受侵蚀而成为山岭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逆地形 地质构造 褶皱———侵蚀后 背斜 向斜 地质构造 断层 形成原因: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张力等作用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致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断裂 地垒 地堑 山岭(断块山) 或高地 谷底或低地 地质构造 断层———地垒 概念:两个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 断层———地垫 概念:两个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 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泰山、庐山 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地质构造 断层 黄山 华山 黄山的形成 19亿年前,早元古代包括黄山在内的整个皖南处于大洋环境之中。 中元古时期,华南洋壳向扬子板块俯冲,黄山南侧地壳继续沉降,同时发生海底火山喷发,黄山地区水体逐渐变浅,地表未见沉积岩层。 8亿年前,海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