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石钟山记 苏轼 课前小测: 1、《石钟山记》中,体现苏轼对李渤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解释的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 2、《石钟山记》中,作者因为“_____,_____”而产生了对李渤的怀疑。 3、从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_____,_____,”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4、《石钟山记》中,描写关于噌吰与窾坎镗鞳两种声音的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然是说也 余尤疑之 2、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3、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4、噌吰者 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镗鞳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 10、《石钟山记》中,描写深夜里隼和鹳鹤的叫声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 1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先用比喻“_____”形容其怪叫,然后用“_____”交代是鹳鹤在叫。 12、《石钟山记》中,作者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_____,_____,_____” 的大石;听到的是鹘鸟“_____”的惊叫声,以及鹳鹤“_____”的怪叫声。作者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 13、《石钟山记》中,表明作者发现石钟山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石钟山记》中,作者用“_____”来形容宏大响亮的水声。 10、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1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 12、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13、(则)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14、噌吰如钟鼓不绝 学习目标 1、梳理重点文言现象(文言词语、句式、翻译) 2、掌握课内文化常识 巩固落实 第一段 1、以为下临深潭 以为: 2、微风鼓浪 鼓: 3、始访其遗踪 访: 4、桴止响腾 腾: 5、余韵徐歇 徐歇: 以为:认为 鼓:激荡,掀动 访:探寻 腾:传播 徐歇:慢慢消失 阅读 字字落实,翻译句子, 【教材梳理】 一读dāng(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_____ (3)当窗理云鬓(《木兰诗》) (4)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 (5)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登泰山记》) (6)遥想公瑾当年(《赤壁怀古》)_____ (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_____ (8)当其欣于所遇,晢得于已(《兰亭集序》) (9)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 (10)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1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 (1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二读dàng(13)将无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三读tǎng(14)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答案:(1)动词,面对;(2)动词,相当;(3)介词,对着、面对;(4)动词,主持,执掌;(5)动词,处在,正在;(6)过去的一段时间;(7)动词,把守;(8)表时间,正在那时候;(9)表地点,正在那地方;(10)<动>阻挡;遮挡;(11)动词,应当,应该;(12)动词,担当,担任;(13)<动>适合;适应 (14)连词,通“倘”,如果; 文言实词积累———当 第二段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 4.森然欲搏人 森然: 搏: 5.山下皆石穴罅 罅: 6.微波入焉 焉: 7.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涵澹: 8.因笑谓迈曰 因: 9.汝识之乎 识: 第二段 1. 到,往 2. 赴任,就职 3. 仍然 4. 阴森的样子 搏:击 5. 罅:裂缝 6.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到裂缝里面 7. 涵澹:水波动荡 8. 因:于是 9. 识:知道 第三段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 4、此世所以不传也 所以: 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乃: 考: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