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复习和素材积累 “秋之景与情” 材料分析+立意指导+标题范例+素材积累+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故都的秋》里郁达夫笔下的秋,清、静、悲凉,饱含着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而《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笔下的秋,则是生机勃勃、充满豪情壮志。同样的季节,因作者心境和情怀不同,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和意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材料分析 郁达夫笔下的秋,清、静、悲凉,毛泽东笔下的秋,生机勃勃、豪情壮志,同样的季节,却呈现出迥异的色彩与意蕴,这背后反映出作者心境与情怀的巨大差异,也深刻揭示了自然景象与主观情感之间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从自然与情感的关系来看,自然景物往往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其的感知和描绘却深受内心情绪、人生经历以及世界观的影响。郁达夫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个人生活也历经坎坷,漂泊无依之感萦绕心头,这种心境使他在面对故都的秋时,更易捕捉到那些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景致,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将自己内心的落寞、孤寂与对时代的隐忧融入其中,秋便成了他情感的寄托与宣泄口。 而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长沙》时,正值青年时期,革命热情高涨,胸怀壮志豪情,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在他眼中,秋天的湘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昂扬的斗志,自然之秋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远大抱负,成为了时代精神与个人理想的象征。 这也反映出文学作品中意象塑造的主观性和多样性。秋这一意象,不再仅仅是季节的标识,更是承载着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追求。不同的作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挖掘出秋的不同侧面,或借秋抒发个人的小情小绪,或通过秋表达对国家命运、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丰富了秋在文学领域中的内涵与外延。 对于读者而言,这些不同风貌的秋,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文学的魅力,更提醒我们在观察世界、解读文学作品时,要充分考虑到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心境,以更加多元、包容的视角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世界的感知能力,理解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以及文学如何反映时代、塑造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 立意指导 一、从心境影响对自然的感知角度立意 人们的心境犹如一面滤镜,会给自然景象染上不同的色彩。例如,王维在仕途顺遂时,笔下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悠然闲适之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而在经历政治挫折后,其诗风虽仍有宁静之美,但也多了一份淡淡的落寞与超脱,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可见,当我们内心平和愉悦时,可能更容易看到自然的美好与生机;而当心情低落时,或许会更关注自然中的萧索与孤寂。因此,我们要学会调整心境,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拥抱自然、感受生活,从自然中汲取力量,让内心更加坚韧豁达,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和质量。 二、从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精神角度立意 文学作品往往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映射出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鲁迅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其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通过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充满了批判与反思精神,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忧和试图唤醒民众的迫切愿望。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文学作品则洋溢着建设祖国的热情和对新生活的赞美,如柳青的《创业史》,展现了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这启示我们,文学创作与时代紧密相连,我们应关注时代脉搏,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历史、感受时代精神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