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编号:22033628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10-06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改革,变法,戊戌,维新运动,民族,材料
预览图 9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课件网)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国将不国 上层之士的改革弥新:戊戌维新运动 壹 材料1:甲午战争后3年时间,民族资本的总额较甲午战争前30年增加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有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人教版《历史2》必修 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政治上: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探究:结合下列材料,思考资产阶级掀起维新运动的背景 壹 探究:结合下列材料,思考资产阶级掀起维新运动的背景 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早期维新派(19世纪70年代) 王韬 郑观应 康有为与梁启超 康梁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利用孔子的权威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 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上层之士的改革弥新:戊戌维新运动 壹 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材料1: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2:“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 ②传统儒家思想居正统地位(环境) ③封建势力强大,需要减少变革的阻力(策略) 思想上:维新思想兴起 特点:中西结合,托古改制 上层之士的改革弥新:戊戌维新运动 壹 一、背景 政治上: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兴起 二、序幕: 1895.4 公车上书 三、高潮: 1898.6.11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开展 上层之士的改革弥新:戊戌维新运动 壹 思考:与洋务运动相比,维新变法有何不同? 器物技术→政治制度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维护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代表阶级 学习内容 根本目的 除旧 布新 结果 政治 裁撇冗员 广开言路;举荐人才;精简机构;改订律法。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内容 经济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文教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广设学堂;派遣留学:准许办报;设译书局。 军事 淘汰八旗 绿营田兵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工厂。 改革力度大、改革范围广、改革操之过急 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上层之士的改革弥新:戊戌维新运动 壹 四、结果: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杀戊戌六君子,废止变法措施,变法失败。 思考:结合教材和下列材料,分析维新变法为什么仅仅持续103天就失败了? 材料:在仅仅103天的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就连续发布了110件上谕,使人们颇有应接不暇之感,造成了“朝野上下,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的心理恐慌。 ———戴鞍钢《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VS 人少势微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势力强大 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守旧派势力强大(顽固派) 缺乏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组织;光绪帝无实权;急躁冒进,缺乏政治经验等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两半社会行不通! 上层之士的改革弥新:戊戌维新运动 壹 五、意义: 戊戌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