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会 / 传统文化 / 中国传统节日 / 编号:22269566

月圆中秋,情满校园—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

日期:2025-02-02 科目:小学班会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学生,中秋节,能力,传统文化,班会,感受
预览图 0
月圆中秋,情满校园———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 一、班会主题 月圆中秋,情满校园 二、适用年级 小学三年级 三、课时 1课时 四、设计理念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价值。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正处于对传统文化认知和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通过本次班会,以趣味性、体验性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互动交流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 五、班会背景分析 (一)学情特点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9-10岁的年龄段,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但认知较为浅显,需要进一步深入引导。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但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同时,他们渴望与同伴交流合作,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二)现实需求 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传统节日的氛围逐渐淡化,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足。中秋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团圆、和谐、感恩等美好情感。开展中秋节主题班会,有助于让学生深入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通过班级集体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六、班会目标设定 (一)认知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讲述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 2. 了解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玩花灯等,知道这些习俗的寓意。 3. 认识不同地区中秋节的特色庆祝方式,感受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二)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晰、流畅地分享自己对中秋节的认识和感受。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制作简单的中秋手工艺品,如月饼卡片、花灯等。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三)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对中秋节的喜爱之情,感受节日所蕴含的团圆、幸福的 美好情感。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3. 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快乐。 七、班会准备 (一)物资准备 1. 彩色卡纸、彩笔、剪刀、胶水、打孔器、丝带等手工制作材料,用于制作月饼卡片、花灯等手工艺品。 2. 准备不同口味的月饼若干,如五仁、豆沙、蛋黄莲蓉等,切成小块,方便学生品尝。 3. 制作灯谜卡片,上面写有趣味性的灯谜,涵盖汉字、动物、植物、日常用品等方面的内容,如“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谜底:告)、“一物生来强,每天织网忙。织完静静坐,专等蚊虫撞(打一动物)”(谜底:蜘蛛)等。 4. 准备小奖品,如卡通贴纸、小书签、橡皮擦等,用于奖励在知识问答、猜灯谜等环节表现优秀的学生。 5. 准备一些传统的中秋玩具,如兔儿爷、拨浪鼓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6. 准备空白的许愿卡片和许愿瓶,用于学生写下自己的心愿。 (二)环境布置 1. 在教室黑板上绘制精美的中秋主题画,如一轮皎洁的明月、嫦娥奔月的场景、玉兔捣药等,并用彩色粉笔写上“月圆中秋,情满校园”的主题字样。 2. 在教室四周悬挂彩色气球、彩带,营造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 3.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图片,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 将教室桌椅摆放成小组形式,每组6 8人,方便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小组活动。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