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及组成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课时 2 授课年级 初三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1.知道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学业要求: 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材 分析 溶液有着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白酒、汽水、食醋,农业上无土栽培用的营养液,工业上用的盐酸、硫酸,实验室中用到的石灰水、食盐水等等都是溶液。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组成、基本特征以及溶液的有关计算,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任务。 本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分为两个主题,一是溶液的形成,二是溶液的应用,第一个主题的内容相对较多,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和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等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节奏,分课时进行讲解。 本课时从学生熟悉的大海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过程。再结合实验探究,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并体会物质溶解过程的本质。溶液的组成在教材中主要以概念的形式给出,并举例说明,但判断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是溶液学习初期,学生的易混易错点,所以在教材中应补充说明,多做练习。 另外,2024版新教材将“乳化作用”这一知识点删除,在教学中要注意,有关乳浊液的知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资料卡片的形式进行。 学情分析 本课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从生活积累看,学生对溶液已不陌生,如生活中所见到的糖水、盐水、大海等都属于溶液,但对溶液只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甚至受生活经验的干扰,还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如认为物质加入水中后就能形成溶液,溶液是无色透明的,等等。学生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学习。从实验技能看,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有了一些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蔗糖、食盐的溶解实验,认识溶解现象,并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概念。 2.知道溶液的组成和特性,能正确区分溶质和溶剂。 3.知道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剂和溶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概念。 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通过对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组成的学习,丰富对物质多样性的认识,并能对溶液、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类。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并结合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形成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的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蔗糖溶解实验认识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锻炼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溶液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及其变化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大海。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所以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在那波涛汹涌的波浪之下,孕育着无数的生命。 【提问】同学们尝过海水吗?海水的味道和我们喝的饮用水有什么区别?(海水的味道是咸的、苦的)那么海水和水的味道为什么不一样呢? 【讲解】水是一种纯净物,水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而海水是一种混合物,除了大量的水分子,海水中还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钙等物质,所以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 【过渡】水中混有其他物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如蔗糖溶于水中形成甜甜的糖水,食盐溶于水中形成咸咸的盐水等,那么蔗糖、氯化钠等物质是如何溶解在水中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一探究竟。 通过学生熟悉的大海让学生认识物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