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认识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唯物史观】认识古代商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理解古代商路对文化交流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认识古代商道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丝绸之路”编织出古代人类共同体,改变了诸文明的发展进程的学习,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及影响。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的路线及其影响。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1.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聚焦于古代世界各地的商路网络、贸易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交流。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贸易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本课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先讲商路、贸易,再以此为基础讲文化交流。第10课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在内容上互有补充。 2.高二的学生已学习了纲要上、下的学习,对于丝绸之路有一定了解,因此侧重对于丝绸之路商路的价值领悟,对于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即可。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对中外历史文化有自己的认知。但对古代贸易的具体运作机制和文化交流的细节可能较为陌生。授课时,应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自主建构知识,体悟中外文化差异和历史流动中的变与不变。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材料,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利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丰富的案例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通过丝绸之路,了解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情况。 一、丝绸之路 (一)概念: 1.含义: 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西汉张骞和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狭义: 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 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 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3.广义: 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 4.地位: 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二)陆上丝绸之路 1.背景: (1)东西交往的需要: 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 (2)中国丝织业发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2.起源: 丝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