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音乐湘艺版六年级下册第七课《落水天》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解读 《落水天》是湘艺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七课的核心内容,是一首流传于广东客家地区的经典民歌。"落水天"在客家方言中意为"下雨天",歌曲以质朴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描绘了旧社会穷苦人在雨天无伞遮雨的哀怨场景。全曲由"××|××·"节奏型贯穿,旋律仅由"6、1、2、3"四个音构成,通过回环起落的音调变化和反复咏唱,传递出淡淡的哀愁与无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音乐基础,对民歌有一定认知,但对客家方言和音乐风格较为陌生。此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与创编活动,但对音乐情感深层理解需引导。部分学生可能因方言障碍影响演唱自信,需通过趣味化练习突破难点。 (三)课标关联 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本课聚焦"民族民间音乐实践"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学唱、听赏、创编等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能力,落实"文化自信"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艺术感知:准确演唱歌曲旋律,辨识广东音乐典型节奏与音色。 2、审美判断:对比《旱天雷》与《落水天》音乐风格,用恰当语言描述情绪差异。 3、文化理解:理解客家民歌与生活的关系,体会方言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二)具体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节奏型,用客家方言有表情演唱歌曲。 2、认识扬琴、粤胡、秦琴,听辨其在《旱天雷》中的音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仿雨声音效、律动参与,感受音乐与自然的联系。 2、运用旋律模唱、歌词创编等方法,探索音乐要素变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民生疾苦,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2、增强对岭南音乐的认同感,形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歌曲"一唱一叹"的韵律特点。 2、用客家方言自然演绎歌曲哀怨情绪。 (二)教学难点 1、突破方言发音难点(如"遮""路"等字眼)。 2、理解附点四分音符在情感表达中的推动作用。 3、通过音乐要素分析,建立音乐风格与文化背景的关联。 四、教学过程设计(三课时) 第一课时:岭南音画初体验 (一)情境导入(10分钟) 1、生活联想: 播放雨声音频,提问:"听到雨声你会联想到哪些场景?用身体动作模仿不同雨态。" 展示岭南水乡水墨画,配乐朗诵徐志摩《再别康桥》选段,营造诗意氛围。 2、文化铺垫: 出示广东地图,用快板节奏介绍:"粤剧脸谱会说话,潮州工夫茶香浓,客家围屋故事多,音乐风格各不同!" (二)听赏《旱天雷》(15分钟) 1、初听感知: 播放广东音乐《旱天雷》,出示三架头乐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扬琴清脆的颗粒感音色。 2、深度聆听: 分段听赏,完成表格填写: 乐段 速度 节奏特点 想象画面 第一乐段 快板 密集十六分音符 春雨润物,万物生长 第二乐段 慢板 舒展大跳音程 雨后彩虹,心旷神怡 3、实践体验: 用杯子敲击桌面模拟扬琴音色,分组合作完成《旱天雷》主题节奏接龙。 (三)方言初探(10分钟) 1、趣味猜词: 播放客家方言版《落水天》片段,板书歌词:"落水天,落雪天,行人莫行路",请学生猜测方言词汇含义。 2、发音游戏: 设计"方言消消乐":将"遮""路""行"等方言词汇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用普通话或动作描述,其他学生竞猜。 (四)课堂延伸(5分钟) 1、文化采风任务: 2、布置课后调查:"寻找身边的岭南文化元素",可拍摄骑楼建筑、品尝广式点心等,下节课分享。 第二课时:哀怨山歌传情韵 (一)复习导入(8分钟) 1、方言小剧场: 学生用客家方言表演"雨天问路"情景剧,教师用钢琴即兴伴奏。 2、节奏密码破解: 出示《落水天》节奏谱,用雨点击打方式练习"××|××·"节奏型。 (二)歌曲学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