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模真题 / 编号:22673115

上海市嘉定区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03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故事,二鲁,词语,人的,学的,文章
预览图 5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答案 一、积累运用 1.(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1)B。A项,“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用于夸 奖自己不当;C项,“蓬荜生辉”是谦辞,用于说别人的到来或别人 的东西使自己的居室等增添光辉,不能用于建议别人;D项,“抛砖 引玉”是谦辞,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 或好作品,不能用于夸赞别人的发言。 (2)D。②句承接前文“积累词语”,指出积累是为了运用,应排在首 位:①句承接②句,指出要让词语“活”起来:⑥句指出让词语“活” 起来的前提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⑤句承接⑥句,进一步说明理解含 义后要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③句和④句表示在比较、辨析的基 础上,根据表达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词语。 二、阅读 (一) 3.B。文章中“一级近似”是指人们对科学的一种通常认知、简化描 述以及浅层理解,并非指科学研究的相似本质。 4.D。A项,原文是“这些故事无一不有现实科学的影子,有的恰好 触及其最敏感部位”,不是“看似不可信”;B项,对科学有些不敬 的不是“煞有介事的科学研究”,而是两组故事;C项,文中“献身 于科学的人们多么富有人情味,科学界的故事曲折而迷人”之间没有 因果关系。 5.C。A项,斯威夫特创作《格列佛游记》是对当时英国社会文化的 嘲讽,科学只是其中一部分,并非专门讽刺皇家学会的科学研究;B 项,“目的只是用来供全家消遣”表述绝对:D项,“必须掌握相关 学科知识”过于绝对,原文是“多少了解相关学科个中‘机关’的文 化人”。 6.不能删去。这两则笑话与前文对科学的幽默呈现相呼应,通过类 比,进一步说明幽默可以传播学术,使读者更易理解幽默在传播知识 方面的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所以不能删。 7.这篇文章太有说服力啦!作者用两组故事对比,又引用笑话,清 晰阐述了幽默能展现真实科学的观点。从多方面论证,逻辑严谨,让 我对科学有了新认识,真的很棒! (二) 8.①点明了金井人随季节变化劳作的生活规律,为下文大鲁二鲁坚 持秋收做铺垫。②描绘出不同季节山峦的美景,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③以自然环境的变化衬托人物的坚守,突出大鲁二鲁对父母遗言的执 着和对传统劳作的坚守。 9.①“采浆果的人”是故事的引发者,他的出现使金井人放弃秋收 去采浆果,推动了情节发展。②标题将“采浆果的人”与大鲁二鲁坚 持秋收的行为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10.①“一场雪”使采浆果的人一年的收获被掩埋,形成情节的转折, 增添故事的戏剧性。②这场雪象征着大自然对人们为利益而放弃传统 的一种“惩罚”,深化了小说主旨,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和传统的重要 性。 11.结尾段大鲁二鲁在雪后相视而笑,且二鲁脖颈上有野刺莓项链, 体现出他们的纯真。结合创作自述可知,本文表达了对大鲁二鲁这类 勤恳、诚实、温和之人的赞美,也批判了金井人因利益放弃传统的行 为,展现出对纯真人性和传统生活的坚守与向往。 (三) 12.C。“表现诗人孤高厌世”错误,“素舸”“清川”“夜霜”展 现的是诗人的洒脱与对自然的热爱,并非孤高厌世。 13.①“苦竹寒声动秋月”描绘出苦竹在秋风中发出寒声,秋月高悬 的凄凉景象,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②以景结情,含蓄地表达出 诗人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前途的迷茫之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诗 歌韵味悠长。 (四)》 14.(1)认为…豪壮(2)平素,向来 15.(1)C(2)D 16.D 17.过了很久,皇上后悔没有救援李陵。皇上派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接 李陵,公孙敖的军队没有功劳而回,于是说:“抓到俘虏,说李陵教 单于练兵来防备汉军。”皇上于是将李陵的家族灭族。不久听说,是 汉朝投降匈奴的李绪(做的这件事),不是李陵。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