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3.3 物态变化 第2课时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新知导入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 区别 举例 联系 变化是一个“变”的过程,往往用动词表示 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可以直接用感官感知或借助简单仪器测出,或从变化中体现出来,描述物质的性质常用“能”“能”“会”“易”“具有”“可以”等表示。 汽油燃烧———化学变化 汽油挥发———物理变化 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 汽油能挥发———物理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 新知讲解 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建筑桥梁时桥面上设有伸缩缝,其作用是能够缓解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桥梁伸缩变形。 桥面上的伸缩缝 物体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间隔增大;物体遇冷时,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间隔减小,从而导致物体 “热胀冷缩”。 我们给冰块加热,冰块吸收热,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最后沸腾,水变成水蒸气,这是因为熔化和沸腾需要从外界吸收热。 反之,高温的水蒸气冷却,水蒸气放出热,逐渐液化成水,甚至凝固成冰,这是因为物质液化和凝固时要放出热量。 当温度改变时,物质会发生物理变化,如物质的状态、密度等发生变化。 温度的变化除了使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是否也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探索活动 1.取5g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 2.用酒精灯边加热边移动,控制温度,观察硫酸铜晶体颜色变化。等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 3.将固体移入烧杯中,用滴管逐滴加入少量水,观察固体颜色的变化。 4.继续往烧杯中加20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蓝色 白色 白色粉末消失,得到蓝色溶液 温度升高 实验分析: ①加热硫酸铜晶体,蒸发皿内蓝色硫酸铜晶体变为白色无水硫酸铜,这个反应需要从外界吸收热。 由此可知,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硫酸铜晶体 无水硫酸铜粉末+水 (蓝色) (白色) 加热 ②往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升高,表示此反应会放出热。 由此可知,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的转化。 无水硫酸铜粉末+水 硫酸铜晶体 (白色) (蓝色)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许多变化都伴有一个或多个现象。 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落叶的黄色是由于缺含镁的无机盐或温度不适等因素引起叶绿素不能形成而造成的 Pb(NO3)2 和KI KNO3 和 PbI2 (无色、液) (黄、固) (现象:出现黄色沉淀) 温度的变化、状态发生变化 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_____、_____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状态变化等。 沉淀 颜色 探索活动 1.分别取少量的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2.用砂纸轻轻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3.试一试,用手能否折断少量铁丝、铜片或镁条,观察并记录现象。 铁丝呈银白色,颜色较暗;铜片呈紫红色;镁条呈暗灰色或灰黑色。 打磨后的铁丝光亮,呈银白色; 打磨后的铜片有紫红色光泽; 打磨后的镁条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铁丝、铜片或镁条都能折断。 5.问题讨论: 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4.将1cm长的铁丝、铜片和镁条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再向3支试管中各倒入少量白醋,观察并记录现象。 铁丝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 铜片没有变化; 镁条溶解,表面有大量气泡。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 铁丝、镁条与白醋反应。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结论: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着一些现象。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和产生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已经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