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陈情表 项脊轩志 1.结合两篇文章内容,了解“表”和“志”的文体特征 2.梳理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情感、表达方面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艺术价值 今天我们再加上一句,“读《项脊轩志》不动容者,其人必不诚。”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新课导入 任务一 梳理比较一表一志的内容 1.了解文体———表和志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如《出师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彩。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界定: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志”和“记”是一种文体,着重于记载事情的发生、演变、过程。如《三国志》、各地的方志等。“记”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情操和抱负,或阐述观点。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石钟山记》。 2.梳理两篇文章内容 夙遭闵凶;更相为命。 “陈情”背景 《陈情表》 “陈情”原因 除臣洗马,辞不就职。 “陈情”内容 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如何“陈情” 历述悲惨遭遇———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孝之大理———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记琐事 《项脊轩志》 抒深情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往事和亲人的生死离合写平凡人,平常事,字里行间充满生活气息。 活动小结: 《陈情表》 事、情、理进行结合 《项脊轩志》 以记事为主,事中含情 任务二 比较两文中蕴含的深情 活动1 比较《陈情表》《项脊轩志》中的情感。 《陈情表》情感梳理: 第一段:陈相依为命之苦,身世之苦,现状之苦。 悲情 第二段:陈进退狼狈之难,征召之殷,退很难;祖母病重,进更难。 孝情 第三段:陈孝治天下之政,理中含情。 恩情 第四段:陈先孝后忠之心。 忠情 尽节日长,报养日短;矜愍愚诚,听臣微志;陨首结草。不胜怖惧。 事之实,言之切,心之诚 《项脊轩志》情感梳理: 通过新旧项脊轩的对比,表现自己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的心情。(喜) 修葺项脊轩 表现出家庭的分崩离析、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悲) 诸父异爨 幼年丧母、痛失母爱 回忆母亲 殷殷期盼、终落成空 回忆祖母 夫妻永诀、痛不欲生 怀念亡妻 心愿未达而亲人阴阳两隔之“悲” 活动小结: 《陈情表》 借写自己的凄凉身世、祖母的年迈多病及朝廷的征召之殷来抒发对祖母的孝情及对朝廷的忠诚。 《项脊轩志》 文章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列数家庭琐事,抒发自己对母亲、祖母及妻子的深切怀念。其间家道衰落、亲人不在的哀情令人动容,也有刻苦攻读、恰然自得的陶然之乐。文章所记,紧扣小轩,“悲”“喜”意脉统贯全文。 相同点:都写到了亲情。前者借亲情达到现实中的实际目的,后者抒真情。 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他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互相以对方为重。 ———《中国文化的命运》梁漱溟 ①动之以情,大打孝牌 结合两文作者概况与写作背景,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动机。 活动2 写作动机之比较 《陈情表》 晋朝以篡夺方式夺取王权,为了笼络民心,晋武帝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李密利用这点,打了一手漂亮的孝字牌。 ②以情喻理,悱恻动人 首先极力铺陈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母与孙相依为命的苦况。 继而写自己对新朝恩遇感激涕零,迫切奉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