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作品简介: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其中记叙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3.主题意义:《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写的虽然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 4.篇目梳理 主题 篇目 内容主旨 怀念 师长 故人 《阿长与 〈山海经〉》 通过叙写“我”儿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几件事情,特别是她给“我”买《山海经》的事,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抒发了“我”对阿长的尊敬、感激与怀念之情 《藤野先生》 回忆了“我”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记述了“我”与日本的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以及“我”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和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其中“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范爱农》 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追忆 旧时 生活 《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 本文中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表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活泼、自由快乐的心理 《琐记》 描写了隔壁家自私自利的衍太太,并主要回忆了自己到南京求学的经历。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雷电)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以及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与此同时,作者写自己不顾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其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五猖会》 记叙了儿时要去看五猖会,“我”内心十分高兴。然而父亲却强迫“我”背完书才能去,“我”的兴致一扫而光。文章再现了“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时的扫兴又痛苦的感受,表达了对封建强权教育扼杀孩子天性的强烈谴责,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父子间的隔膜,指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讽刺 丑恶 现象 《狗·猫·鼠》 写了“我”的仇猫心态以及童年时关于隐鼠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猫”一类的人“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作者对当时社会上纵容邪恶、不能除恶务尽的现象进行了鞭挞,表达了与军阀斗争到底的战斗精神 《二十四孝图》 作者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嘲讽封建教育的无效,暴露封建孝道“以不情为伦纪”的本质 讽刺 丑恶 现象 《无常》 文章描述了“我”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台上所见的爽直而公正的无常形象。作者用阴间讽刺人间,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父亲的病》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