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下《出师表》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出师表》第3~5段 【乙】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①矣,此诚当侧怛②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③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④,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夫因循苟且,逸豫⑤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节选自宋 王安石《上时政疏》) [注释]①享国日久:在位时间很久。其时,宋仁宗已在位四十年(1022﹣1061)。②恻怛(cè dá):忧伤,悲痛。③晋、梁、唐三帝:指晋武帝司马炎、梁武帝萧衍以及唐玄宗李隆基。此三帝都使国家由清平、强盛逐渐走向败亡。④深拱:本指帝王敛手安居,无为而治。这里指皇帝深居宫中。⑤逸豫:安逸享乐。 1.下列加点字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能裨补阙漏 (què) B.必能使行阵和睦 (háng) C 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k i) D 而陛下高居深拱(gǒng) 1.翻译句中的加点字。 A . 悉以咨之 B 必能裨补阙漏 C 此诚当侧怛忧天下 D 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3.【甲】文提及先帝“叹息痛恨于桓、灵”,【乙】文提及“晋、梁、唐三帝”,分别体现了两文作者怎样的目的? 参考译文:皇帝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明睿智的才能,有善待百姓珍爱万物的心意。而且,(陛下)在位时间很长了,此时确实是应该为天下担忧,把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作为借鉴的时候了。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还不能说任用了贤才,实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说是合乎法度。官员在上胡作非为,底层的百姓日渐贫困,社会风气一天天地淡薄,国家财力一天天地匮乏,而陛下住在深宫之中,未曾有咨询考察讲求法度的意思。这就是我为陛下计议(谋划)而不能不发慨叹的原因。因循守旧而苟且偷生,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可以侥幸一时,却不能保持天长日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出师表》第3~5段 【乙】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节选自《贞观政要》) 1.下列加点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能使行阵和睦(háng) B遂罄竭心力 (xīn) C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tuí) D虔恭夙夜(s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性行淑均( ) (2)必能裨补阙漏( ) (3)玄龄杖策谒于军门( ) (4)遂罄竭心力(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贼寇每平,众人竟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4.诸葛亮和房玄龄都是良相,请说说二者有哪些共同之处。 参考译文:房玄龄,山东临淄人。在隋朝为官时担任隰城的县尉。后来因为一件事情被革去官职,派遣到上郡为官。一次,唐太宗到陕西巡游,房玄龄听说后就到军营门口拜会。唐太宗对他一见如故,任命他为渭北道行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