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 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 、现代文阅读 ( 3 5 分 ) ( 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位于西南地区的古蜀文明,不仅是其中的重要 来源和组成部分,而且族群支系众多,地域相当辽阔。《华阳国志 · 蜀志》曾有描述:“其地东接于 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幡。”其范围,东与巴国大致相邻于涪江流域一线,西边囊括了川 西高原一部分,北边以秦岭为秦蜀边界,南边则已抵达后世中越边境,几乎占据了古代所谓“华阳” 亦即秦岭以南广大地区范围的大半。 ② 《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渡、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们椎髻左衽, 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以前,蜀地经历 了蚕丛、柏渡、鱼凫、蒲泽(杜宇)、开明五个王朝。证诸史料,这是先秦五个大致相继王蜀的政权。 但此种排列易使人忽略一个重要史实,即先秦本是邦国林立的文明初期,在以中原为核心的大一统 局面到来之前,地处西南一隅的这五个政权,实际只是蜀地的五个区域性共主,既有雄长蜀地的相 继关系,复有在共主状态下长期并存之史实。《蜀王本纪》追述蜀人“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 乐”,《华阳国志 · 蜀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这些都意在表明此地与中原的文化差 异;接着盛称“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更是想要强调本地历史文化源流悠久独特,明 显带有夸张口吻。 ③秦并巴蜀, 一举终结了蜀地相对独立发展的历程。由于改朝换代,蜀地经历了大规模族群迁 徙的持续动荡。 一方面,秦把大量秦民迁徙到了蜀中。另一方面,蜀地原来的族群也发生了大规模 的迁徙流亡。蜀民流徙过程,自然亦是蜀文化传播的过程。除迁徙者外,留居原地的古蜀先民,连 同整个蜀地,以及西南广大地区,则在秦汉以后陆续融入华夏,从此正式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 有机组成部分。不过,蜀文化各个层面融入华夏的历程并非完全同步,而是快慢错综、先后交织, 非常丰富、复杂,既从根本上表现了区域文化共趋变迁的普遍规律性,又相当充分而深刻地展示出 蜀文化动态历程中的鲜明特点。 ④首先,由于商鞅变法后秦国急遽崛起,秦治模式在所到之处强势推行,蜀地很快就从制度层 面上与华夏融为一体,进程相当迅速。其次,在经济生活层面,考古资料反映, 一些带有蜀文化特 色甚至巴蜀文字符号的器物仍然存续了两三百年,到西汉中期才基本消失,蜀地在物质技术方面亦 基本上华夏化了。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 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形态层面。蜀文化在与中原文化全方位融汇的同时, 一方面接受了秦 汉文明从文字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整个体系,另一方面又保持、传承了自身一些鲜明的个性和 特色。 ⑥一是富于开放兼容精神。蜀地虽然周围群山环绕,地理形势四塞且对外交通不便,但正因为 如此,先民自古就追求开放,通向域外文明的蜀道、南方丝绸之路很早就开辟形成,甚至成为发达 的交通系统,如蜀道至迟在战国晚期就有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之誉。此外,蜀地历来就是八方 移民汇聚之地,古代至少有过五六次大规模的移民,小规模更是难以计数。土著和移民文化汇聚而 成的蜀文化不断吸纳融入外来资源和先进因素,极为繁荣,由此亦催生了从扬雄哲学上的“一分为 三”,到人类最早的纸币“交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