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下册地理《美国》教学设计(粤教版)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粤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西半球的国家” 的第三节,承接巴西的学习,聚焦美国的地理特征。教材以 “地理位置 — 自然环境 — 经济特征” 为主线,通过地图、图表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美国的地形、气候、农业带分布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典型范例。 2. 知识结构 自然地理:地理位置(海陆、经纬度)、三大地形区(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低山)、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与成因)、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 人文地理:农业带分布(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等)、工业与城市(硅谷、纽约、芝加哥)、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航空航天)。 跨学科融合:历史(西进运动与农业开发)、经济(农业政策与全球贸易)。 3. 新课标关联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分析美国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归纳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综合思维:解释地形、气候对农业带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人地协调观:探讨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如精准农业、有机农业。 二、学情分析 1. 认知基础 学生已掌握大洲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对 “农业带”“高新技术产业” 等概念较为陌生,需通过案例和数据直观呈现。 2. 潜在难点 农业带成因:需结合地形、气候、市场等多要素分析,学生可能难以建立动态关联。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落基山脉对降水的阻隔作用,需通过动画或实验突破。 3. 兴趣点 学生对 “好莱坞”“硅谷”“NBA” 等文化符号感兴趣,可通过影视片段、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习动机。 三、教学目标 1.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定位美国领土组成(本土、阿拉斯加、夏威夷),分析地形与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通过 “要素关联法”,解释密西西比河对农业的影响、五大湖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地理实践力:通过填图、农业带拼图、数据分析等活动,提升地理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 人地协调观:认识美国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特点,理解科技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 知识与技能 掌握美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区、气候类型及特征。 分析农业带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条件。 了解美国的主要城市和工业布局。 3. 过程与方法 通过 “问题链”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 “美国为何被称为‘农业强国’?”“硅谷为何选址旧金山?”)。 小组合作完成 “气候数据解读”“农业带成因分析” 等任务,培养协作能力。 四、重难点分析 1. 教学重点 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农业带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条件。 2. 教学难点 农业带成因:地形、气候、市场等多要素的综合作用。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西部山脉对降水的阻隔导致内陆干旱。 3. 突破策略 实验模拟:用 “地形沙盘” 演示湿润气流与山脉的作用,解释降水分布差异。 动画演示:通过动态地图展示密西西比河的灌溉和航运功能。 案例分析:以 “玉米带” 为例,分析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匹配性。 五、教学方法与准备 1.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通过 “美国地形拼图”“农业带数据图表分析” 等活动,培养自主发现能力。 情境教学:播放《阿甘正传》中美国农业场景片段,引入 “农业带” 概念。 角色扮演:分组模拟 “农场主”“科技专家”“环保人士”,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 教学准备 教具:美国地形图、气候数据图表、农业带拼图、地形沙盘。 资源:纪录片《美国农业》片段、虚拟地球仪软件(如 “3D 地球仪” APP)、“一带一路” 美国合作案例。 学生分组:4 人一组,每组配备地图册、平板电脑(用于 GIS 软件操作)。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趣(5 分钟) 视频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