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形套子与命运悲剧 --整合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祝福》 课标分析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小说这一体裁。所选古今中外小说,类型多样,风格各异,都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作,反映了不同时代、地域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单元主题是“观察与批判”,而《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尤其能表现这一主题。《祝福》体现了鲁迅小说“为人生”的宗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装在套子里的人》则通过塑造别里科夫这一“套中人”的形象,深刻揭露了帝俄的专制统治对人们思想和灵魂的钳制与束缚,透露出呼唤自由的热望。 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基础。但是,本单元小说意蕴深刻,需要学生以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分别鉴别。学生要做到这种程度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体味经典人物的魅力、思考社会主题,如何解决学生既有的问题和困惑,如何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考与发现,都是教师教学要充分考虑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套子”内涵及与人物命运悲剧的关系。 2.把握小说批判现实的思想锋芒,启发学生观察社会人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读了《装在套子里的人》《祝福》后,请用一个词概括你的感受。(有说讽刺,有说压抑,有说价值……)无论怎样的感受,或许都源于“套子”。 【评价导入】用一个词概括你的感受,引导学生从感情基调对两篇小说进行概括。引出这种感受的来源———套子。为下面研读思考“他们有怎样的套子”做好铺垫。 (二)[研读 思考]学习活动:他们有怎样的套子? 任务一:在画横线处填上内容。 别里科夫不是悲在有形的套子上,而是悲在 ,譬如别里科夫穿越到鲁镇中,你认为他最接近祥林嫂周围的谁? 【评价任务】 填空形式设计任务,有利于学生聚焦、集中。将别里科夫穿越到鲁镇,此设计新颖而有趣,激起了学生思考的欲望;也巧妙地将“套子”套在祥林嫂的身上,也成为两篇小说的关联点。 (三)[研读 发现]学习活动:套子的根源何在? 任务二:《装在套子里的人》最后一段与《祝福》最后一段,结尾方式互换,你觉得合适吗?请阐述理由。 《装在套子里的人》最后一段改为: 在墓地上空的乌鸦带着它凄凉的叫声飞进了幽深的山林,山林中随处可见坟墓,落满了松叶与松果。别里科夫的坟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孤独而落寞。 例如《祝福》最后一段改为: 可是一天还没有过完,祥林嫂已经完全被鲁镇的人们遗忘了。生活微微泛起一点 点涟漪,又恢复旧样子。实在,祥林嫂是老了,可是像祥林嫂这样的人,却还有 许多呢! 【评价任务】 设计此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套子的根源何在”。学生如果觉得合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