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英国史学家芬利在《古代经济》中写道,古代世界的绝大部分人以土地为生,而且他们已经认识到土地是所有善的源头,无论是物质的善还是道德的善。该学者强调了古代世界( ) A.农耕文明的基本特性 B.社会财富的来源单一 C.重视品德的价值导向 D.文明发展的趋势相同 2.在铁农具出现之前,中欧和西欧等地茂密的森林几乎难以逾越,这些区域农业出现较晚;由于粟和高粱在雨林不能很好生长,非洲农业也长期局限在大草原。这表明( ) A.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 B.文明交流有助于农业产生 C.各区域农业发展类型各异 D.自然环境阻断了农业传播 3.有学者认为,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该观点强调,文字的产生(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D.带有历史的偶然性 4.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的发明,在古代西亚地区广泛使用。下列史诗中,使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是( ) A.《吉尔伽美什》 B.《摩诃婆罗多》 C.《荷马史诗》 D.《伊戈尔远征记》 5.古代两河流域建立起高度集权的体制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古希腊在海外殖民中形成独特的城邦体制。这表明人类文明( ) A.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B.取决于地理环境类型 C.在交融中逐渐趋同 D.表现出同源异流特征 6.据考古发现,古代上、下埃及民居的筑造材料和建筑方式有明显不同:上埃及多用卵石筑基、用土坯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而下埃及则以木材为墙基,上面造木构架,以芦苇束编墙。这些差异主要是基于( ) A.宗教的信仰程度 B.社会的等级观念 C.文化习俗的不同 D.自然环境的影响 7.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式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当时印度( ) A.神学思想走向衰落 B.佛教统治地位确立 C.社会平等逐渐实现 D.种姓制度遭到冲击 8.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如果议论婆罗门,国王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这说明种姓制度( ) A.强调职业等级贵贱分明 B.宣扬神权至高无上 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D.保留同态复仇习俗 9.斯巴达的男孩从7岁起就要被送入儿童营,由国家进行统一军事训练。男子从20岁开始成为正式军人,平时练武,战时出征。他们30岁后允许过家庭生活,但白天仍需在兵营,直至60岁才可退伍。这说明斯巴达( ) A.地区战争频发 B.军事力量强大 C.尚武思想浓厚 D.民主意识缺失 10.古希腊人追求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心灵,一方面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城邦节日活动、体育竞赛和其他户外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建造庙宇、市场、广场、剧场和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这反映了古希腊( ) A.施行民主政治 B.重视建筑实用 C.发展城邦经济 D.注重公民意识 11.世界古代史上,两河流域文明逐渐扩展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亚扩展;华夏文明的影响已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延伸到中国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并与日本和朝鲜产生联系。这反映了( ) A.早期文明的相对均衡性 B.早期文明交流模式单一 C.农耕文明的不断扩展 D.农耕技术的不断发展 12.亚述帝国强制推行邮驿制度,驿站由官员直接管控,重要的驿站还会有军队驻扎。据考证,帝国全盛时期的两个驿站之间的平均距离是马车驱驰一天的里程。这些做法( ) A.强化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B.以服务百姓生活为宗旨 C.确保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D.推动了帝国版图的扩大 13.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对各行省实行宗教、语言宽容政策,实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