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陆游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知人论世 初步感知 深入解读 手法赏析 对比阅读 课后练习 课堂导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写下的诗,强烈的要求收复失地,驱逐金人,雪洗国耻。这是陆游一生歌唱的理想,也是他永不衰竭的灵感。《示儿》是这样,《书愤》也是这样。本节课我们就以《书愤》为例,解析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韵。 知人论世 一、了解作者 1.生平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南宋时期爱国诗人,文学家,史学家。 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陆游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恢复中原的志向,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他诗作鲜明的特色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1125—1210) 2.主要成就 (1)诗歌 诗歌内容 艺术特色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如《关山月》。 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如《书愤》。 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如《游山西村》 爱情诗。《沈园二首》 艺术风格上,兼具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作风。 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 ,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被誉为“小李白”。 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陆游反对雕琢辞藻和追求奇险 ,其诗语言“清空一气,明白如话”。陆游重视锻炼字句,他的对偶,新奇、工整,而不落于雕章琢句之嫌。赵翼曾评陆诗“看似奔放实则谨严”。 (2)词 ①内容 书写爱国情怀,抒发壮志未酬的幽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咏物词和爱情词,如《卜算子·咏梅》《钗头凤·红酥手》。 与其诗相比,陆游的词数量并不多,存世共约一百四十余首。但陆游才气超然 ,并曾身历西北前线,因此,陆游也创造出了稼轩词所没有的另一种艺术境界。 (1)诗歌 《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黄州》《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愤》《示儿》《病起书怀》 《沈园二首》 (2)词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钗头凤·红酥手》《卜算子·咏梅》《谢池春·壮岁从戎》 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钱钟书) 3.代表作品 4.历史评价 二、写作背景 《书愤》是诗人陆游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的一首七言律诗。陆游时年六十一,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归隐家乡山阴已有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初步感知 一、解题 动词 书写 愤懑、悲愤 书 愤 抒发心中的愤 懑、不满之情。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