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七年级下册(2024) /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编号:22968676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5-21 科目:初中历史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发展,农业,恢复,时期,农业生产,明清
预览图 9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
(课件网) 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社会 七下第 20课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 1 2 3 了解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通过设疑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壹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明朝发展农业的举措: 洪武丈量鱼鳞图 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①明太祖关心百姓的困苦和重视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允许民众开垦荒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②明朝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这一措施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鱼鳞图册的意义 “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 ———明太祖朱元璋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清朝发展农业的举措: ①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清政府颁布的 开荒执照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康熙十年(1671年)规定:新垦荒地四年后起科,并重申顺治时对地主垦田给予奖励的规定。……到康熙十二年,又进一步放宽到十年。还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种。康熙时期垦荒政策执行较为得力,因此成效显著。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清朝发展农业的举措: ②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清代《黄河筑堤图》 材料一: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靳辅(河道总督)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清朝发展农业的举措: ③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双季种植 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和推广 (全球性经济互动) 旱地改水田 宋“苏湖熟,天下足” 清“湖广熟,天下足” 我国高产农业区域不断扩大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清朝发展农业的举措: ④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药材 茶叶 棉花 甘蔗 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