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 浙教版(2024) / 七年级下册(2024) / 第4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 本章复习与测试 / 编号:22974217

【通关宝典】浙教版七下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单元知识大串讲(知识点+易错点)(含解析)

日期:2025-05-17 科目:初中科学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等高线,海拔,地形,地球,地壳,起伏
预览图 0
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4.1 探索地球表面 01 地球的结构 1、四大圈层 地球上的 、 、 彼此分离,又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造就了适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带,称为 。 (1)岩石圈:地壳和地幔顶部组成,构成地表基础。 (2)水圈:海洋、河流、冰川等水体,参与水循环(蒸发→降水→径流)。 (3)大气圈:保护生物免受太阳辐射,调节气候(如温室效应)。 (4)生物圈:四圈层交汇,支持生命活动(如土壤中的有机质)。 2、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 、 、 ,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2)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 ,是岩浆的发源地。 (3)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厚度: > > 。 3、土壤与四大圈层的关系 (1)在地球的表面还覆盖着很薄的 ,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 (2)组成 土壤的固体部分由风化的岩石碎屑(岩石圈)和腐烂动植物生成的有机物(生物圈)组成,破碎的岩石碎屑是风化过程的产物, 需要空气(大气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 02 地形和地形图 1、地形的类型 地形类型 定义与特征 典型实例 _____ 海拔<200米,地面广阔平坦,起伏较小 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_____ 海拔>500米,且相对高度超过200m的高地, 坡度陡峭,呈脉状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 _____ 海拔200~500米,相对高度不超过200m, 地面起伏和坡度较缓 东南丘陵、山东丘陵 _____ 四周高、中间低平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 _____ 海拔>500米,顶部平坦或略有起伏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名师指点>:地势与海拔 ①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如西高东低)。 ②海拔:某点与海平面的垂直高度(我国以黄海为基准)。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1)等高线 ①定义:把海拔 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 ②基本规则:等高线疏密:疏→ (如平原),密→ (如山地)。 ③特点:a. 等高线都是闭合的; b.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 c. 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海拔,单位为米; d. 一般情况下,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 e. 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除峭壁(陡崖)外,表示不同海拔的等高线不相交。 (2)等高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差距相等,故可以计算。 (3)地形和等高线分布的关系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_____ 鞍部 _____ 峭壁 _____ 山脊 _____ 山谷 _____ 陡坡 等高线较 处 缓坡 等高线较 处 盆地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降____ (4) 处水流汇集,能发育成河流,也易发生泥石流。若建造水电站,可选 处。 <名师指点>:坡度陡缓的应用 ①确定登山路线:选择等高线稀 的缓坡登山比较省力,但线路可能较长。 ②判断河流流速:河流流经等高线稀疏处,水流较 ;流经等高线密集处,水流较 ;流经峭壁处,会形成 。 03 地形的变化 1、地壳变动的证据 自从地球形成以来, 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例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的证据。 2、外力因素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 、 、 、海浪、生物等的 、 、搬运、沉积作用。 (1) (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 ①侵蚀:黄土高原沟壑、喀斯特地貌(溶洞); ②沉积: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2)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 ①侵蚀:风蚀蘑菇(西北雅丹地貌)。 ②沉积: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 (3) (在高寒地区):角峰、冰斗谷; (4)波浪:海岸地形; (5)生物:珊瑚礁。 3、内力作用 (1)表现形式:地壳运动(褶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