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卷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也创造了同样悠久辉煌的文学。在古代文学的各个门类中,又以诗词最为传播广泛和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古典诗词并未因历史的冲刷而失去自身光辉,而是历久弥新,益发彰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有着“诗品出于人品”的文学观念,这昭示了文学的道德评判尺度。诗人们将修身立德视为内在的自觉追求,“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典诗词往往是他们崇高情怀的集中写照。杜甫在狂风暴雨掀翻了茅屋屋顶的秋夜,依然心系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陆游在临终之时,仍旧不忘毕生的恢复之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他最后的遗言。辛弃疾的“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凡此种种,无不闪耀着高尚人格的光辉。热爱国家、孝敬父母、关爱亲朋……所有这些优秀品质,都成为历代诗词反复咏叹的主题。学习这样的作品,无疑可以让我们情感为之激荡,思想为之触动,心灵为之净化,增强内在的精神力量。 优秀古典诗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不仅能给人思想的启迪,更能给人艺术的享受。例如,唐诗在用字、章法等层面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就用字而言,贾岛对“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反复斟酌,留下了“推敲”的佳话,齐己也因郑谷改动了他诗句中的一字而称郑谷为“一字师”。章法层面可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首句追忆过去,次句叙写现在,三句向往未来,四句所说又是未来的过去也即现在。优秀古典诗词所能给予人们的艺术体验是如此的细致入微,若能长期沉浸于其中,必然会形成高雅的艺术品位。 (节选自张巍《弘扬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华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中华诗词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魅力源于情感共鸣、意象共情、韵律共振的三重特质。 首先,情感共鸣打破文明壁垒。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独特视角展现秋日的蓬勃与朝气。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下“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同样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度礼赞。尽管中印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在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积极精神的追求上高度契合。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让不同文明背景的人们在中华诗词中能找到心灵契合点。其次,意象共情搭建理解之桥。朝鲜诗人李齐贤,曾以高丽忠宣王侍臣的身份前往元朝。他模仿赵孟頫词中意象,创作了《巫山一段云·潇湘八景》。在这一创作过程中,原本蕴含于中国诗词里的意象符号,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实现了创造性重生。这一实例充分展现出中华诗词的意象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延展性,能够跨越地域与文化界限,激发不同文化背景下诗人的创作灵感,实现意象在新文化语境中的传承与创新。最后,韵律共振铸就美学交融。白居易诗歌韵律精妙,如《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凭借精准的拟声词与整齐的句式,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美。平安时代,其诗传入日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掀起热潮。《源氏物语》的创作深受其影响,不少场景的情感渲染与氛围营造借鉴了白诗韵律与意境。白居易诗歌跨越国界融入日本文学,实现了两国文学在美学上的交融,让不同文化背景下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