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八年级上册(2024) / 第四单元 / 阅读 / 17* 散文二篇 / 我为什么而活着 / 编号:23606895

17 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5-09-26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阅读,活着,入手,提示,追求,爱情
预览图 9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课件网)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从阅读提示入手,感知文章内容。 从阅读批注入手,深入探究主旨。 教学目标 01 02 导入新课 ●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 —莫里哀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肖洛霍夫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 1.读准字音 遏è制  飓jù风  俯瞰kàn  濒bīn临 夯实基础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夯实基础 伯特兰 罗素:英国人。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数学家、 3.作者简介 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195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从阅读提示入手,感知内容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从学习方法入手:一是文旁有阅读批注,二是文后有阅读提示。现在,我们首先来读阅读提示,勾画关键词。 《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 明确: 从阅读提示入手,感知内容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2.请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分别是什么? 本文层次清晰,为“总—分—总”结构。文章开篇点题,先指出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感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接着分别展开对上述人生追求进行详细解释;最后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再次默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说说本文结构特点。 明确: 明确: 从阅读提示入手,感知内容 我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 摆脱孤寂 体会美好人生境界 从阅读提示入手,感知内容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追求知识 从阅读提示入手,感知内容 我为什么而活着 同情苦难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被折磨者 全球性的孤独、贫 穷和痛苦 从阅读批注入手,深入探究 (3)结尾处说批注: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1.默读课文,完成文旁阅读批注的问题: (2)第二段中的“深渊”“仙境”分别喻指什么?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从阅读批注入手,深入探究 (1)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感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明确: 从阅读批注入手,深入探究 ①“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