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二节 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范性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产生弹力的条件. 3.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4.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并提问它们是怎样对运动员产生力的作用呢?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就可以知道它们是怎样对运动员产生力的作用啦. 二、新知探究 (一)弹力 1.弹性形变 课件展示:用力分别压弹簧、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捏面团. 教师:用力分别压弹簧、拉橡皮筋,松手后物体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用力挤压橡皮泥、捏面团,松手后物体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弹簧和橡皮筋的共同点是什么,而橡皮泥、面团的共同点又是什么? 教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若这种形变在撤去作用力后,能够恢复原状,则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像橡皮泥、面团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范性,这样的形变叫作范性形变.范性不同于弹性. 板书 (1)弹性:弹簧、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形变,若撤去作用力后,该物体能够恢复原状,则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若撤去外力,物体不能自动恢复原状,则称为范性形变. 2.弹力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有什么感觉? 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教师: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和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 板书 (2)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说明:①有些物体的形变是微小的,人眼不能直接观察到.任何物体在弹性限度内都能发生弹性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不明显,不易直接观察到.②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超出弹性限度,将发生范性形变.例如:人在水泥地面上行走、汽车在水泥地面上行驶,都会使路面发生弹性形变.汽车如果超载就可能使路面的形变超过弹性限度,路面会发生范性形变即路面被破坏. 3.弹力的性质 教师:请大家再次拉橡皮筋、弹簧,并思考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 学生思考、讨论: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像弹簧、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体. 教师: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着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演示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着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 教师:请大家思考、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到力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小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由此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是向右运动,表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并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