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梳理线索是学史方法之一。针对下列内容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B.各阶层人民的抗争 C.清朝统治的彻底终结 D.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2.“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由清朝近支王公主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C.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D.《辛丑条约》的签订 3.“强烈的排外情绪不仅充满太后统治下的宫廷,也渗入士人、官员、士绅和广大的民众中。半个世纪的外来羞辱,无论战争还是媾和,都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B.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 C. 义和团运动的经过 D. 义和团运动产生的影响 4.“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一揭帖说明( ) A. 义和团盲目排外,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B.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C. 义和团运动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D. 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5.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义和团虽未达其灭洋之目的,而亦开历史之辉光”,成为“中国自立之绝大起点”,使各国“尽戢其野心,变其政策,不倡瓜分而提议保全支那之领土,开放支那之门户”。材料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主要贡献在于( ) A.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B.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C.保存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 D.激励后人为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断斗争 6.《辛丑条约》(1901 年)规定:“中国赔偿各国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作担保。” 这一条款对中国社会的直接影响是(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清政府财政完全被列强控制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7.《辛丑条约》附件规定:“各国可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驻军。” 这一条款的实质是( ) A. 列强保护在华使馆的安全 B. 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心脏地区 C. 清政府放弃对北京的管辖 D. 列强获得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8.1901 年,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中承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这一条款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 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B. 清政府沦为 “洋人的朝廷” C. 列强获得在华驻军权 D. 中国完全失去外交自主权 9.近代学者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评价:“义和团之运动,虽无理性,然其爱国之心,未可抹杀。彼等明知无抵抗之力,而偏欲以血肉之躯与炮舰相抗,其勇锐之气,殊可钦佩。” 梁启超肯定义和团的是( ) A. 科学的反帝策略 B. 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C. 强烈的民族意识 D. 先进的救国理念 10.1900 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章程》,约定 “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这一事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清政府地方官员勾结列强 B. 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C. 清政府统治的离心力增强 D. 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11.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开埠通商等为基本内容,而20世纪初的《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B.列强已经实现瓜分中国目的 C.帝 ... ...